第十六章 后方(第4/8页)

八月,孙可望亲自率军西征,在禄丰击溃云南官军,活捉杨畏知。

杨畏知是陕西宝鸡人,跟孙可望算是老乡了。“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孙可望想跟杨畏知好好谈谈。

谁也没有想到,这一次谈话一举扭转了全国的抗清形势,并因此载入史册。

意义很重大,但谈话本身却很简单。

孙可望对杨畏知说:我率军入滇是来剿贼的,也希望跟你们合作抗清。(闻公名久,吾为讨贼来,公能共事,相与匡扶明室,非有他也。)

这话的真实性明显有水分,要换作何腾蛟、瞿式耜,恐怕早骂起来了:你说你是来剿贼的,那你打我干什么?合作?合作个屁!

幸运的是,杨畏知不愧为杰出的政治家,他对所谓的“流贼”并没有偏见。既然对方主动提出来合作,自己又成了俎上之肉,为什么还要拒人于千里之外、死搬教条活受罪呢?

合作没问题,但该讲的原则还是要讲的。杨畏知向孙可望提出了“约法三章”:“一,不得仍用伪西年号;二,不得杀人;三,不得焚庐舍,淫妇女。”

后两条没问题,孙可望在綦江整顿时已经这么干了。第一条看似不可能实现,但孙可望在綦江整顿时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如今时机成熟,可以答应这个条件。

双方成交!

孙、杨盟约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当前,为混乱中的云南翻开了新的篇章,更在于几年之后,为“逃跑帝”朱由榔提供了一个安身之所,让濒临覆灭的永历政权得以继续苟延残喘。当然,此时的孙可望、杨畏知还想不到这么远。

杨畏知实际上代表了沐天波,因此孙、杨达成盟约,促成了云南“大佬”沐天波接受孙可望的领导。九月,刘元秀率军进抵永昌(今云南保山),以“共扶明后,恢复江山”为原则,与据守滇西的沐天波达成和解协议。

混乱多年的云南,终于尘埃落定。

建设抗清根据地

孙可望出身卑微,多年来追随张献忠出生入死。四川建立大西政权后,深受张献忠器重的孙可望直接参与了政权的日常管理与建设,积累了一定的执政经验。

事实证明,孙可望虽然大老粗一个,但他不仅是名能征善战的武将,也是一名治世能臣。

出于建设“抗清根据地”的需要,孙可望开始施展拳脚,大刀阔斧治理云南。

——政权建设方面。

虽然没有得到永历朝廷的正式承认,但孙可望履行“不得仍用伪西年号”的承诺,采取“建国不建统,纪年不纪号”的方针,为将来与永历政权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有了这个基本原则,沐天波以及云南官员的安置就比较顺畅了。沐天波的爵位保留,名义上继续领导汉族“土司”,杨畏知、王应龙等前明官员均得到委任。

搭好了架子,孙可望开始整顿吏治,总方针是在綦江整顿时定下的亲民政策。

要想将云南建设成为稳固的后方基地,就必须争取民心。要想争取民心,就必须确保官吏勤政为民。

在这个过程中,被委任为“工部尚书”兼“巡按”的王应龙起到了突出作用。他领导“纪委”(巡按衙门)长年累月巡察各地,惩治贪腐,为百姓伸冤鸣冤,民望极高。

值得一提的是,孙可望还有一项超乎寻常的政策“许地方头人起诉”。说直白一点,热烈欢迎底层“屁民”的“有组织上访”,既不拦截也不关押,甚至“妄诞之言亦不深究”。一时间,贪官惊慌失措,百姓欢欣鼓舞。

——军事方面。

和平解决滇西以后,云南大部已在孙可望的控制范围之内,但沙定洲还控制着阿迷州、蒙自,同样顽固的土司禄万亿、禄万兆控制着东川(今云南会泽)。

永历二年(1648年)五月,孙可望派艾能奇率军征伐盘踞东川的土司禄万亿、禄万兆。但是,能征善战的抚南将军艾能奇却在阴沟里翻了船。大军距东川三十里时,遭遇土司埋伏,艾能奇中毒箭意外身亡。孙可望痛失一员猛将,另派精兵讨伐,总算拿下了东川。

七月,李定国、刘文秀南征阿迷州、蒙自,将负隅顽抗的沙定洲团团围困。

云南本来就土地贫瘠、经济落后,沙定洲固守的蒙自就更惨了,别说什么粮食储备,吃了上顿能有下顿就很不错了。

这么一个状态,哪里经得住围。不过十几天的时间,缺吃少喝的沙定洲饿得前胸贴后背,扶着墙出来了:我投降,给口吃的成不?

十月,酒足饭饱的沙定洲在昆明被处死。

云南安定了,孙可望又在边境设防,“凡可以入滇之路,悉扼守之”。在云南内地,孙可望加紧招募新兵,开展军事训练,严肃军纪,做好抗清斗争准备。据史料记载,孙可望当时“拥兵三十余万,家口倍之”,成为全国最强大的一支抗清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