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后方(第6/8页)

麻烦太多,关系太复杂,看上去千头万绪,其实想破解这个僵局也并非难事。孙可望需要的,不过是永历朝廷给个名分,而且高于李定国、刘文秀。

有了名分,孙可望便能理所当然地领导李定国、刘文秀,他们想造反也缺乏舆论支持。有了名分,孙可望便能顺理成章地继续治理云南,还能向四川、贵州等地招揽同盟军。

一纸“委任状”,所有难题全盘搞定!想到这一点,孙可望不禁豁然开朗。

永历三年(1649年)二月,孙可望派杨畏知、“户部侍郎”龚彝前往肇庆,联络永历朝廷,并为自己请封“秦王”,为李定国、刘文秀请封侯爵。事关重大,孙可望对这两位前明官员不怎么放心,又派心腹潘世荣、焦光启一同前往。

对于永历朝廷而言,一纸“空文”换取云南一省,还有几十万的抗清队伍。这笔无本万利的生意,简直是千载难逢!

但是,事态的发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笔本应实现“双赢”的完美交易,却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肇庆引发了轩然大波!

四月初六,杨畏知、龚彝抵达肇庆,将孙可望的请封书递了上去,引起朝堂一片哗然!与往日的各执己见、争论不休不同,此次朝议,群臣的意见高度一致:你不配!

客观地说,孙可望的嘴张得太大,“破格”破得实在是太离谱。

其一,在明朝,给活着的异姓封王没有先例。

二百多年来,明朝的异姓王屈指可数,绝大部分是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开国元勋,而且全都是死后追封的。

其二,“一字王”与“二字王”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按照封王的惯例,“一字王”一般封给直系皇亲的,如福王、桂王等,还有朱元璋的老外公和老岳父(俩人早在朱元璋做皇帝前就挂了)。旁系皇亲只能是“二字王”,如靖江王、郧西王等。追封开国元勋也都是“二字王”,如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等。

其三,在明朝的“一字王”中,“秦王”是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

明朝的第一任“秦王”是朱元璋的第二子朱樉,受封于洪武三年(1370年),在明太祖所封二十四亲王中居长。“秦王”就藩西安,一直传到第十四任的朱存枢,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被李自成的大顺军俘获,后来下落不明。秦王不仅是明朝的亲王之首,而且传袭时间仅次于靖江王,达到二百七十三年之久。

难怪举朝震惊,这哪里是“请封”?直接让朱由榔给你孙可望腾位置得了,何必这么委婉?

请封之争

尽管群臣一致反对,表面上的理由也都是这种“破格”实在太离谱,暗中其实是“魑魅魍魉,各样心肠”。根据大臣所处的立场,大致可以分为“中央系”、“广东系”、“贵州系”,其他人则是看热闹不嫌事大,比如忠贞营的高一功也以“不公平”为由提出反对,纯属跟着瞎起哄。

——“中央系”以大学士瞿式耜、严起恒、文安之为代表。

相对而言,这一类官员提出反对,目的比较单纯。他们秉承儒家“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的观点,认为“祖制”的权威关乎政权的合法性,绝不可破格,更别说如此离谱的破格了。

另外,对“流贼”出身的孙可望有“阶级成见”,也是他们的一贯作风。给穿马甲的“流贼”封王?没睡醒吧?

——“广东系”以李元胤、金堡、袁彭年为代表。

在他们看来,封孙可望什么爵位不重要,重要的是一旦招揽实力雄厚的孙可望,“广东系”对永历朝廷的控制力必然会减弱。因此,他们不仅反对孙可望封“秦王”,而且反对册封任何爵位,要求朝廷不跟孙可望发生任何关系。金堡也不嫌手酸,七次向朱由榔上疏,力陈“可望贼也,不可以封”。

——“贵州系”也就是皮熊、王祥两个人。

孙可望率军进入云南后,皮熊趁机“收复”贵阳,王祥则盘踞四川南部的遵义。天高皇帝远,两人悠哉游哉做起了土霸王。

他们担心,一旦孙可望得到永历朝廷的承认,势必会有恃无恐地扩张到贵州、遵义一带,自己的逍遥日子将宣告终结。因此,皮熊、王祥不希望做“牺牲品”,他们跟“广东系”一样,反对永历朝廷跟孙可望扯上关系,强调“可望容虽向正,事非革心,朝廷毋为所愚”。

唯一有些妥协态度的是翰林院编修钱秉镫。他认为,孙可望请封,正是瓦解大西军的大好时机。永历朝廷可以通过封爵,借机离间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的关系,令其阵脚自乱、不攻自破,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什么玩意儿啊?一丘之貉!

杨畏知虽然是孙可望派来的使者,但作为前明官员,内心还是向着永历朝廷的。听到大臣如此群情激奋,杨畏知也讲了几句实在话:孙可望主动请封,那是给你朝廷面子。他要是来硬的,你们哪一个扛得住?(可望固盗之渠也,曏者屠毒海内,庙社凌夷,今一旦投诚向义,岂朝廷威德所能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