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无可奈何花落去(第5/19页)

尤为后人所称道的是,刘文辉对教育的一贯重视和投入。据说在当年的西康,学校校舍大多宽敞明亮,学生衣着整齐,而县政府破烂不堪,因为刘文辉有明令在先:“如果县政府的房子比学校好,县长就地正法!”

西康所辖县府的办公房因年久失修,许多已有倒塌危险,县政府只好找来树桩撑着,而有的县长在忙完公务后,还要亲自到当地小学代课教国语,以示尊师重教。在这么一个偏远的省份,解放前夕的西康教育却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形成了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体系。

考虑到西康的实际和刘文辉本人的努力,不能不使人谅解他的某些苦楚和不得已,假使回到和平盛世,多宝道人真乃一不可多得之良吏也。

杨森治黔同样值得一说。过去杨森督理成都虽然时间不长,但所取得的成就已令人刮目相看——你再怎么骂他是“蛮干将军”,成都最繁华街道建成了,体育健身推行了,缠足陋习废除了……杨森出任贵州省主席后,公开说:“我过去在川北,总共才有六县防区,还要抓紧时间搞建设,现在掌握了一省政权,更要大干一番了。”

杨森提出了“建设新贵州”的口号,并着重在公路电讯和文化教育方面做了拓展,应该说,这两条都牵住了贵州发展的牛鼻子。

按照杨森的要求,从区到县,从县到乡,都得修公路,通电话,并以此对县长进行政绩考核。杨森说到做到,挨个进行检查,有一次查到一座县里,县长叫苦不迭,说这公路我没法修。

杨森忙问究竟。原来公路要从一个人称晏二嫂的家田里通过,这晏二嫂系国民党空军第五军区司令晏玉琮的嫂子,威风得紧,也像刘周书那样是个“虎婆”,当地无人敢惹,她不仅几次拔掉修路的路标,还打了测量人员,修路工程因此停了下来。

杨森听后,大为生气:“以为是什么了不得的事呢,你怕这个女人干啥,顶多不过是打仗。要是晏玉琮敢派飞机来炸你,我就算他本事大!”

有了“蛮干将军”撑腰,县长鼓起勇气,第二天就派人把晏二嫂抓了起来,连晏玉琮派秘书来交涉也没用,最后还是由绅士出面讲情,担保“虎婆”不再捣乱,才予以释放。

第二年,晏玉琮回家乡,找到了这位县长。县长以为晏玉琮要上门寻衅,不免有些慌张,晏玉琮却说:“我这次回来不是和你算账,是要向你道谢的。过去我从贵阳回家要坐三天滑竿,现在通了公路,只坐半天汽车就到了,公路修得好!”

杨森治黔期间,全省公路有三分之一能通汽车,三分之二可通马车,电话通讯网络也得以构建起来。

文教中的体育还算是杨森的一个特长和爱好。反正不管到哪里,体育运动总是一定不能忽略的。杨森亲自设计加宽路道,指点安排体育场地的设施,每年的春秋两季都要举办一次全省运动会。

教育方面,杨森虽然不会像刘文辉那么“极端”,但也花了不少力气,基本上做到贵州的各个县都有中学,个别有条件的区和乡也建立了简易中学。

除此之外,杨森对文教界名人亦很推崇,想方设法请他们来贵州,这其中,就包括小提琴家马思聪、画家关山月等人。杨森并不是单纯的附庸风雅,他对音乐书画都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也经常自己买票听音乐会或购买画家的画作,以示对艺术家的支持。

杨森“建设新贵州”有个前提,那就是治安须稳定,否则一切白搭,什么都搞不成。过去杨森驻军贵州,就知道要这地方待得住,首先你得镇得住。

杨森常说的一句话是:“商人只晓得赚钱,政客靠的是一副肩膀抬两片嘴皮,没有实力,啥子都靠嘴说。我是军人,军人就是要抓实力。”

第二十军不在贵州,实力得靠自己去抓。杨森在湘北抗战时,平江长寿街的军火仓库属他管,后来撤退,也没忘记把剩余的枪支弹药藏好。如今他就把这批军火找出来,成立了两个保安团,又在各区各县设立保安队。全省保安人数加起来,比第二十军还多,维持治安足矣。

杨森在贵州的确做了不少实事,但他也为此付出了代价。和当年建设成都一样,除非你不做事,要做事,总会“誉之所至,谤亦随之”——修公路树电杆,自然要增工增税,由此就出现了一些民间的怨言。

贵州省议会据此罗列出杨森“治黔劣迹”二十八条,并向上进行控告。迫于舆论压力,杨森继督黔三年后,终于离开贵州,调任重庆市长。

重返巴蜀政坛,杨森发现,这里又发生了很大变化,“铁三角”早已无形瓦解,而当初坚拒他入川的潘文华则是越混越差,差到都不敢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