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做了父子皇帝之间的调解使

轰轰烈烈的汴京保卫战,至此已渐近尾声。金国方面不知是出于什么考虑,向大宋提出:要求改派越王赵偲为人质,换回康王赵构。也许是金人嫌康王太聪明,怕他把金国的军事秘密全都探听了去。钦宗考虑到越王是自己的叔叔,从礼法上讲,不便于派长辈去做人质,于是便派了肃王赵枢和他的女婿去做人质。

康王归来后,钦宗大喜,给了不少赏赐作为酬劳。这一时期的康王,表现相当不错。他素来就有胆量,且膂力过人,箭法娴熟,进了金营之后毫无惧意。在金营待了几个月,中间还遇到过姚平仲劫寨的事,好在都平安无事。劫寨那天晚上,赵构随时可能被金人拉去杀了泄愤,但他“恬然无所惊怖”,居然也就挺了过来。

康王回到汴京的时候,国人皆喜,争相上街观看。

据当今史家研究,李纲的《靖康传信录》是在晚些时候写成的,里面把姚平仲的劫寨,写成似乎是姚擅自发兵攻金营。而实际上,劫寨是钦宗点的头,李纲总揽,姚平仲只不过是个具体执行者。而《靖康传信录》里,仅仅写了姚平仲冒险失败,并没有过多涉及钦宗和李纲自己,这首先是为给钦宗遮丑,同时也考虑到:一旦劫营成功,可能康王就会被金人杀死,即使安全度过这一晚,也有可能在事后被拉出去宰了。

所谓劫营计划,其实是一个不顾康王死活的冒险计划,到最后,其主事者极有可能被清算。

这是钦宗的软肋,也是李纲的软肋。因此回忆录在写到这一段时,就不免含糊其词。

金人方面,这次攻坚战打了一个多月,人困马乏,想攻进汴京几乎无望。尤其是劫寨后的那天早上,在封丘门与宋军接战失利,使宗望心有惧意。现在,既然有肃王为人质,又得了三镇割让之诏,收获也算可观。他便不等宋朝把犒军银两交足,就匆匆宣布要撤军了。宋金两国的交兵,说来很有意思,打的时候双方势同水火,不打的时候又相互彬彬有礼,跟一般的敌国大不一样。宗望决定撤兵后,还派了使者进汴京告辞,钦宗也尽了一番地主之谊,在宫中赐宴给使者。

二月初十日,金人终于退兵。十二日,钦宗下诏大赦天下。

历经三十三天的汴京保卫战,在“惨胜”的气氛中徐徐落下帷幕。虽然金军在走时掳掠甚多,但大宋军民还是喜极而泣。

——这条千疮百孔的船,总算没有翻!

三天后,钦宗在延和殿召见宰执,李纲上奏,对金军撤退后的对策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他说:“过去我朝与辽的澶渊之役,大辽虽与我盟约而退,但我犹遣重兵护送其出境,是因恐其无所忌惮、肆行掳掠也。金人退兵今已三日,听说打算系浮桥渡河,一日而毕。我何不仿效澶渊之例,遣大兵护送之?”

这个建议如果实行,有两个好处:一是防止金军再次扰乱沿途,二是以大军跟踪金军出境,在心理上对金是一个巨大的压力,起码是扬了国威,能延缓金下一次挑衅的时间。

众宰执却以为不可,都说现在出兵跟踪为时过早,会激怒金国,还是缓缓再说。李纲鄙视这些鼠目寸光的大佬——再等几天发兵,就不是示强而是示弱了!他再三请求立刻发兵。

钦宗倒是认为李纲说得有理,便准许了他的请求。当日,李纲就派遣姚古、种师中、折彦质、范琼等将领,带领十万大军,数道并进,紧紧咬住金军跟进。李纲还嘱咐众将说:“若便利可击,即击之!”金军撤退归心似箭,不可能再与宋军纠缠,只要他们有违约的地方,就痛打一顿,决无错误。这时候,是不能跟他们讲君子之风的!李纲对众将分析道:金军撤退时,抢了不少东西,辎重甚多,光是掳掠的妇女就不计其数。如此骄兵,击之可胜。将士们听了都踊跃而行。

这本是可以扳回一局的举措,但是,大宋方面又是自己人跳出来捣乱。那个躲过了群众运动的奸相李邦彦,担心诸将若因此立了功,在声望上将使对自己有损,于是便密奏钦宗道:“我与金构和,乃百年大计,岂能失信?诸将阻击之议,是为自图立功,贪图一日之胜,而坏国家长远之计,因此万万不可!”

钦宗这个少年皇帝又被这和平言论所迷惑,同意了李邦彦的馊主意。李邦彦便叫人在河东、河北及黄河两岸,遍竖大旗,上书:“奉旨,有擅自攻金营者,依军法立斩!”

各路大军跟踪金军到了赵、邢(在今河北省)一带,形势相当好,把宗望搞得很狼狈。但是,此时他们突然接到三省下来的命令,内容是说:诸将只管护送,不得妄动,不得挑起争端。现京师空虚,恐生意外,各路大军须尽快回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