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储位之争(第13/16页)
最终,侯君集以谋反罪被处死,当然唐太宗答应了他临死前的请求:赦免夫人和儿子。并让其妻儿迁往岭南。
在将太子李承乾废了后,唐太宗接下来面临的问题是重立太子了,可要立谁好呢?
唐太宗在心里对几个儿子衡量起来:如果立李泰,李承乾和李治很可能都不能活(当初唐高祖不愿立李世民的原因,就和此时李世民不愿意立李泰如出一辙)。
说起来,太子李承乾因李佑谋反,让谋反计划泄露并导致被废,说起来并不冤,毕竟他确实有杀父夺位的计划,只是没能有机会执行而已。而那魏王李泰可就太冤了,曾经有废太子立魏王想法的唐太宗,因太子李承乾的谋反被废,竟然对魏王李泰也有了戒心,甚至觉得,太子李承乾之所以谋反,与魏王李泰的步步进逼不无关系。
如果不是李泰让李承乾担心储君位不保,李承乾何苦要谋反?
排除了立李泰为储君,唐太宗嫡子三位中,就仅剩一个李治了。
李治并非储君的理想人选,但因长孙无忌的极力力荐,唐太宗妥协了,似乎也只有他了,毕竟李治虽然平庸且不起眼,但老实听话。
“也好,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四月七日,唐太宗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同时将魏王李泰改封为顺阳郡王,并贬到均州的郧乡居住。
其实,唐太宗何曾不知道李泰的无辜呢?不然他也不会对左右说:“李泰文辞可喜,岂非才士?朕心里一直很喜欢他,可为了大唐江山社稷着想,遣他居外,可以使江山无忧、兄弟两全!”
或许,此时的唐太宗,也能理解当初唐高祖为何执意立哥哥李建成的原因了吧!
没办法,为了保全三个儿子,为了避免三个嫡子间的夺位之争,他也只能牺牲这个他最爱的儿子了。
只可惜,唐太宗的良苦用心并未如愿。先是李承乾在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12月在黔州猝死,七年后的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51年),李泰也郁郁而终。
若早如李承乾和李泰会这么早去世,不知唐太宗是否会后悔立了李治为太子呢?因为正是这个儿子,让李唐江山落到了一个女人的手里……
第一百一十三节 武媚娘
(9)
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的一个午夜,一位玲珑少女在提着灯笼的太监的指引下,来到了唐太宗夜宿的甘露殿,第一次见到了大唐贞观天子。
看到唐太宗后,少女那娇美的脸颊上,泪珠晶莹剔透,闪着妩媚的光。这眼泪,可以说是她激动的眼泪,因为进宫时间不短了,却一直未能被宠幸;当然,这眼泪也可以说是她“表演”给唐太宗看的,因为她知道想要打动唐太宗,自己只有出其不意,才能引起他的注意。
确实,唐太宗当时就被她的眼泪打动了,不仅封她为才人,还亲自给她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媚娘。
武媚娘也就是从那时候被叫开的。
武媚娘生于武德七年(公元625年)的长安。她的父亲是李唐开国功臣武士彟,母亲则是隋朝皇室,遂宁公杨达的女儿。
李家和武家结缘于李渊在河东和太原任职期间。当时,武士彟做木材生意,家境不错,李渊时常去武家。由于这层关系,李渊和李世民在太原起兵时,武家慷慨解囊,用财物响应李渊父子的起兵。
唐朝建立后,唐高祖李渊对支持他起兵的功臣大加封赏,武士彟被定为二级功臣,不仅给了他犯罪免死的优待,而且还以“元从功臣”历官工部尚书、黄门侍郎、判六尚书事、扬州都督府长史、利州、荆州都督等职。
贞观年间,武士彟又被封应国公。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武士彟去世。两年后,十四岁的武媚娘被选入宫。进宫前,杨氏抽泣不止,武媚娘安慰母亲说:“我是去侍奉圣明天子,又不是什么坏事,你为什么还要哭哭啼啼的呢?”
由此可见,武媚娘自小便很有胆识。然而,让武媚娘没想到的是,她在宫里并不顺利。大唐天子后宫佳丽三千,即便她容端仪美,在那美女如云的后宫也并不显得有多出众。因而两年里,她都未能得到唐太宗的宠幸。
直到两年后的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偶然的那次宠幸,让她从秀女成为才人。
在得到唐太宗的宠幸后,武媚娘本以为她的人生从此就会发生重大改变。结果让她很失望,因自那次宠幸后,唐太宗竟然像是把她给忘了,再没有宠幸过她。
武媚娘深受打击,决定去请教在当时最被唐太宗宠爱的徐妃。
那天,春光明媚,武媚娘怀着谦卑的心情去谒见徐妃——徐惠。徐惠看着垂首立在自己面前的武媚娘,问了一句:“论起来,你的容貌在本宫之上,可知陛下为何会眷顾本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