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突破(第10/13页)
就在陈诚损兵折将、急需帮手的时候,罗卓英、吴奇伟向他推荐了薛岳。
陈诚转而在蒋面前保举薛岳出任第六路军副总指挥兼参谋长。陈诚升任北路军前敌总指挥兼第三路军总指挥后,即让出第六路军总指挥职,保薛岳继任。
第三、第六路军是第五次“围剿”作战中担负战役决战任务的最大的主力兵团。陈诚在宣布薛岳就任第六路军总指挥的军官集会上,还说了一句后来在蒋军官兵中广为流传的话:“剿共有了薛伯陵,等于增加十万兵。”
薛岳绰号“老虎仔”,广东乐昌人,作战欲望强烈,战斗作风也颇为顽强。
1927年9月,八一南昌起义的部队退到潮汕,新编第二师师长薛岳奉命协同粤军第十一师师长陈济棠等部阻击,在汤坑与起义军展开激战。薛部4个团都被击败,师部也被包围,全师覆灭在即。关键时刻,起义军叶挺部营长欧震叛变革命,阵前倒戈。薛岳立即抓住机会,与赶来增援的粤军邓龙光部,向其当年好友、共同掩护孙夫人突围的叶挺展开猛烈反攻。
汤坑之战,在南昌起义部队的战史上占有重要一笔。起义领导人的南下广东建立根据地、重新北伐的设想在这里被薛岳和陈济棠击碎。起义军主力第二十四师保存下来的力量很少。最后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的,是留守在三河坝、未西进汤坑的第二十五师。
这年12月,薛岳又率部参加了扑灭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领导的广州起义。其部第四团连续五次向广州起义总指挥部发动攻击,最终占领了起义军总指挥部,使白色恐怖笼罩全城。
但薛岳素与蒋介石不睦。1927年北伐军进入上海时,蒋介石亲自撤销了薛岳第一军第一师师长的职务。
蒋介石对待与其不睦者,一用金钱,一用大棒。
陈诚则不同。1929年12月,在河南确山前线放走被打败的唐生智第八军军长刘兴就是一例。作为胜利者的陈诚,似乎对生擒敌方主官,以获更大声名兴趣不大。
结果他反而获得了更大的声名。
当然,放走了刘兴的陈诚博得了一个美名,却没有工夫去顾及那些永远埋在战场上士兵的白骨。
但无论如何,在用人方面,陈诚确有过蒋之处。
充当打手为主子消灭异己,属于低等忠诚。
高等忠诚是能为其主化敌为友。
蒋介石从来不乏打手,却缺乏陈诚这样尽心竭力笼络对手,为蒋拉拢反对派不遗余力的人。
张发奎、严重、黄琪翔等人皆反蒋,却皆与陈诚有很深交往。他与他们知心,为他们的一般言行保密,不但不做包打听和告密者,有些时候反而向他们通风报信。
金钱和大棒是蒋介石惯用的武器。陈诚却发现了另一种武器:友情。他通过友情拉拢调解疏导,力促他们拥蒋,实在不行也要中立,尽量不让他们出现反蒋的倾向。
很多时候,友情起到的作用是金钱和大棒都起不到的。
最典型的是薛岳。
对陈诚的一再保举,薛岳自然分外感激,在作战中便特别卖力。尤其是陈诚对信任之人放开使用,为不使其心存芥蒂,还为其担当责任的手法,更使薛岳念念不忘。一个传统的粤籍将领,如此短时间内竟然习惯以中央军嫡系自居,从此对地方军政势力横眉竖眼,在那个拥兵自重、到处割据的年代,实不多见。这也足见陈诚用人方法之老辣。
作为陈诚军事系统的一员大将,薛岳得知红军突过赣南信丰、安远间粤军封锁线后,即以火急电报致北路军总指挥顾祝同和前敌总指挥陈诚,要求率领第六路军负责追剿。这与蒋鼎文的东路军在红军主力撤离后,依然亦步亦趋、向前小心翼翼地一线平推的架势形成鲜明对照;更与张辉瓒死后国民党将领普遍害怕与红军主力对阵的心态对比鲜明。
蒋介石早知道薛岳。当年陈炯明在广州叛变、孙大总统蒙难永丰舰时,身边的两个人,一个是蒋介石,另一个即是薛岳。蒋介石也知道当时自己是从灯红酒绿的上海款款而来,而薛岳则是带领少数警卫,从战火硝烟的广州冲杀出来。
孙中山说那是他一生中最为困难的日子。
眼下既要与日本人周旋,又要“围剿”各地红军,还要对付风起云涌的群众运动,蒋介石也认为这是他一生中最为困难的日子。他也希望就像他当年站在孙中山身边一样,身边也能站上两个人。
已经有了一个:陈诚。
他等待着下一个。
几番思虑,蒋介石同意了陈诚的推荐:以薛岳率领中央军九个师负责追剿。
红军从宁都开始了突围西征,后来叫长征。
薛岳也从兴国开始了跟踪追剿,后来叫长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