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突破(第11/13页)

 

应该承认蒋介石有一个非常敏锐的特点:极其善于捕捉和利用机会。

 

机会从来稍纵即逝。

 

在给薛岳的密信中,他说:“过去赤匪盘踞赣南、闽西,纯靠根据地以生存。今远离赤化区域,长途跋涉,加以粤、湘、桂边民性强悍,民防颇严,赤匪想立足斯土,在大军追堵下,殊非容易。自古以来,未有流寇能成事者,由于军心离散,士卒归故土;明末李自成最后败亡九宫山,可为明证。”

 

何止九宫山。他没有对薛岳说出来的是:红军正在进入湘、粤、桂和中央军四股力量可以相向合力的区域以内。

 

而且前面还横亘着两条大河,潇水、湘江。

 

蒋介石看到了他围歼红军的理想地点:在潇水与湘江之间。

 

11月12日,在红军向第三道封锁线挺进之际,蒋介石发布命令:以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薛岳为前敌总指挥,指挥湘军与中央军16个师77个团追剿中央红军,务须歼灭红军于湘漓水以东地区。

 

第二天,何键、薛岳根据蒋的命令,制订了消灭中央红军的五路追剿计划:

 

以湘军刘建绪部四个师为第一纵队,开往湘桂边境依湘江布防,正面堵截红军;

 

以中央军吴奇伟部两个师为第二纵队,在全州东北方向机动,防止红军北进;

 

以中央军周浑元部三个师为第三纵队,抢占道县,压迫红军西进;

 

以湘军李云杰部两个师为第四纵队,在红军行进路线北侧进行追击;

 

以湘军李韫珩部一个师为第五纵队,在红军行进路线南侧进行追击;

 

另以中央军三个师另加一个惠济支队机动纵队,由前敌总指挥薛岳兼指挥官,协同吴奇伟部在湘桂公路线上机动,阻止红军北进。

 

此外白崇禧桂军的两个军,列阵于桂北红军前方,作正面堵截;陈济棠粤军两个军,列阵于湘粤边境的红军侧后,防止红军回头;湘、桂、粤军与中央军近40万兵力参加这个庞大的追剿行动。

 

这个蒋介石用摔电话听筒摔出来的追剿计划,用兵方面不无粗糙,用人方面却较为细致。

 

总司令一职给了何键,薛岳颇为不服,认为率中央军九师之众入湘还要听游击司令出身的人指挥,打电报向陈诚表示不满。

 

这一点蒋的考虑比薛岳要远。用何键的有利之处就在于,其一,广东的陈济棠、广西的白崇禧皆处于半独立状态,指挥不甚灵便,何键却一直比较听蒋的招呼;其二,作战地域正在转入何键统辖的领域,用人用兵之际,须最大限度发挥湘军力量;其三,何键与李宗仁、白崇禧私交不错,一旦需要湘军入桂,彼此不至猜忌,这一点尤其关键。蒋以为用何键出任追剿军总司令,对湘桂合力封锁湘江、堵住红军最为有利。

 

他无须知道薛岳的不满,反而告诉薛岳,中央军九个师入湘后皆归何键指挥。

 

这是蒋介石首次给予地方实力派指挥中央军的权力。

 

在选定第四纵队李韫珩、第五纵队李云杰担任对红军后尾的追击时,蒋介石也用了一番心思。他知道二李皆是湘南人,所部多系湘南嘉禾、宁远子弟,跟踪追击地形熟悉,可收地利人和之便。

 

其实总司令何键也好,前敌总指挥薛岳也好,都是空职。何键这个总司令既指挥不了薛岳的中央军,薛岳这个前敌总指挥也指挥不了湘系部队。一切都是蒋介石、陈诚在南昌居中调度、亲自指挥的。

 

蒋介石一生中不知制订过多少个消灭共产党武装力量的计划,湘江追堵计划也许是其中最为完备的一个。他以薛岳、吴奇伟在红军北侧并行追击,阻遏红军北上;又以李韫珩、李云杰加周浑元在后追赶,逼使红军强渡湘江,然后让红军与关闭湘江的湘军、桂军主力正面冲撞。如果红军果真被封闭,则只有掉头转入桂北或粤北,此时陈济棠的几万兵力正集中在这一带。即使红军能够破门而出,必伤亡十分重大,以薛岳再行尾追可收全功。

 

总的态势是大军前堵后追、左右侧击,粤、桂、湘军与中央军联合于湘江东岸与红军决战。

 

在蒋来说,的确是一个相当完备的消灭红军计划。

 

能否闯过湘、桂军主力布防的湘江门户,成为红军成败的一大关键。

 

蒋介石要何键做他封锁湘江的半扇大门。

 

何键以衡阳为门轴,主力向湘桂边境的黄沙河一线展开。11月19日,何键命令:

 

“第一路追剿司令刘建绪,指挥第十六、第六十二、第六十三各师,第十九师一部,及补充四团、保安团等部,着集结主力于黄沙河附近,与桂军联系,堵剿西窜之匪,并沿湘江碉堡线,下至衡州之东阳渡止,严密布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