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第7/22页)
粘罕不愧是斡离不的好学生,经过斡离不三番两次的耳提面命,表面上还要呶呶不休地提些抗议,而在内心中则早已心悦诚服,他终于彻底弄清楚了“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道理,这无疑是高庆裔、时立爱两人把《孙子兵法》找出来了,反复向他讲解明白,然后他再用自己的语言加上注脚道:“俺大金国要南朝君臣把囫囵的江山卖与我家,休教他们零敲碎打了,把个残缺破碎的半边江山卖与我家。”
粘罕的注脚说得何等明白呀!他们大金国要的是囫囵的江山,根据眼前的情况先要一个囫囵的东京城,然后扩展到全国。
北宋君臣,包括渊圣皇帝、首相何、次相孙傅,以至一大批皇亲贵族、百僚大官,下至爪牙之臣开封府尹徐秉哲、殿帅王宗濋、四厢都指挥使左言、统制范琼等人,也都不愧是斡离不、粘罕的徒子徒孙,他们心领神会,马上懂得要保牢自己的性命以至取得更大的富贵,必须把一座囫囵的大宋江山、目前是一座囫囵的东京城卖与金人。他们不要零敲碎打的残缺江山和半边不全的东京城。
两方面的认识一致,目标相同,按理说应当很容易就做成这笔买卖,不过事情没有这样简单,他们双方都发现目前东京城里还有一股势力反对他们的合作,破坏他们的谈判成果。这几天连续发生几件大事,差一点捅出大乱子来,这都证明它的强大的存在。非得把这股势力瓦解了,或者具体一些说,必须把一部分作梗的“乱民”解决掉,他们的合作事业才能成功。
要出卖一座江山,特别是一座囫囵的江山,并非只需要简单地叩几个头,在卖身契上画上一个花押就能了事,它与保卫一座江山同样有许多繁复的、具体的事项要做。北宋君臣要扫清卖国的道路,开始研究起怎样来对付这批“乱民”的问题。
其中渊圣皇帝不愧是圣德渊厚,仁义在心。他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些所谓的“乱民”虽然可能成为他个人道路上的绊脚石,他们的动机却出于“爱君”之一念。只消晓之以义,喻之以利,就可把他们解散,不必使用武力。不过他手下的臣僚们,特别是那些手里还掌握一部分尚未遭到金人干涉解散的部队的将军,诸如王宗濋、王宗沔、左言、范琼等,他们有过在宣德门外被太学生包围的经验教训,并不认为乱民们这样容易就可以自动解散。他们主张“杀一儆百”,主张“杀鸡吓猴”,采用快刀斩乱麻的办法,把“乱民”头子找出来,统统斩尽杀绝,再把附和的乱民杀掉一大批,天下太平,他们的心里也十分痛快了。只怕使用武力过当,万一激成民变,酿成祸端,仍可破坏一座囫囵的东京城,又会遭到金人的斥骂。还有尚未下台的大臣们虽然也主张镇压,也怕金人一翻脸,那时肯定要把他们当作牺牲,斩首以谢百姓。因此心怀犹豫,不敢轻率动手。
城破的第三天,渊圣皇帝已经决心与金人讲和,把自己的命运完全交托给金人。这两天中他连续召见何、孙傅几次,商量的都是议和之事。他们先派皇弟景王与侍从学士谢克家二人为“军前通和使”,打着“两国通和”的黄旗前往刘家寺斡离不的大营议和。这个主意是何出的,通和使的名义也是何想出来的,两国通和,这个口号何等响亮!将来写在青史上还是体面的。
秉承宰相意志的开封尹徐秉哲当天在各通衢上揭榜道:“两国已通和,昨有不逞之徒在京城内外放火烧人屋、杀人、掳掠财物。御前已遣将士前去杀戮,仰居民安业,违者处斩。”
不久,又揭出第二道榜:“据金人告报,两国各已讲和,向来百姓所请守城所用器甲,却令选购。”
当初要组织百姓持械上城杀敌,一律发给武器,称为义民。如今正在制造要杀戮杀人放火的“乱民”的舆论,先把武器收回,以减少他们的抵抗。这批人用心很深。不过两道榜文中使用的“讲和”“通和”等字眼看来有些刺眼,城破国亡,自己命悬一丝,早已失去与金人对等议和的资格,万一因此触怒了斡离不、粘罕,岂非万事全休。于是下一次的御前会议中,决定了加派皇弟济王与中书侍郎陈过庭两人为“请命使”,向金人“请命”。这个词儿也是状元宰相何想出来的,一会儿通和,一会儿请命,都有他必要的理由,心里十分得意。
命则可请,和则可通,看来金人不得不大发慈悲,准如所请。这些大官儿感觉到让步得越多,对祖宗神灵社稷百姓惭怍愈甚,对他本人的安全就越有保证。换言之,他们安全系数的大小决定于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