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第6/22页)
宰相何提出一个非见刘晏不可的理由,值得注意的是“斡离不于本朝素号有善意”这句话已被大家承认了,而且公然在御前奏对,这分明是刘晏的游说已经产生了实效。接着副宰相孙傅又补充一个事实,打消了渊圣皇帝最后的顾虑,他说:“臣等连日与刘晏接对,其人似识义理,明体制,如令其来见,必非王汭、杨天吉等狡狯悖慢之比。”
渊圣的决心很容易被人改变。这两段话又说得他心思活络起来,就命升殿传见。刘晏陛见时果然态度驯顺,语言和婉。他一再提出宋金两国交战之非计,不但双方将士损折,还伤了彼此的和气。语气之间,似乎金方发动这场战争,事非得已,希望得到渊圣的谅解。他甚至说道:“把话说到底,万一金军打败,全师尽覆,将帅损折,充其量不过二太子、国相等十万大军尽歼于城下而已。万一金军打赢了,东京易守,宗庙为墟,南朝为之奈何?”这明明也是带着威胁的话,不过他说得很有技巧,听来好像完全从渊圣一方面着想,这就使渊圣容易接受。最最出乎意料的,他居然用一个军事家的观点站到宋朝一边的立场来指责守御者防守御敌不得其法。他说:“金军火箭烧着城楼,也何消慌张,但着人扑灭修建即可。如修建不及,事前多带些大木栅,临时塞定,多持长枪大戟,躲在城堞内,看见云梯上有人登城,点刺令坠可也。又说洞屋鹅车,虽是庞然大物,踬蹶难行。可多用火攻,前车受焚,后车即难以继进,不足为惧!怕只怕云梯上登人,除用长枪大戟点刺外,尚有一法可用。当初你家三关元戎杨延朗守遂城,大辽来攻,他每夜着人在城头泼水,各处城堞城墙上泼遍了,次晨都结成坚冰,辽兵滑跌不得上城,即行退去。此事陪臣先祖著于家训,说‘冬令用兵,此法最妙’,如今正值严寒腊月,滴水成冰,何不袭用?”
这些卑之无甚高论的议论,都属于一般的常识之谈,但他说得娓娓动听,而且在词气态度上令人相信他确是希望宋朝能击退金军、保牢京城的,这就取得渊圣的好感和信任。他看看时机已经来到,就要求屏退左右,秘密奏告道:“陪臣此来,二太子以修书不及,嘱令面奏圣上,万一京师不守,二太子必当以全力保护圣躬,今来使陪臣随带小红旗一幅,城破后即随侍圣驾,不离尺寸,必不使两宫受惊,宗庙有虞。异日再议退兵,大要不过割地称臣赔款,以亲王宰相为质耳。陛下临事不可惊慌为要。”
刘晏的密语,不啻给渊圣服了一颗定心丸,从此他就放下了心。事情即使从最坏的方面发展,他的生命还是有保证的,他的小朝廷也还可延续下去,何必自己先就忙乱起来!反正二太子斡离不对他早已有了安排,他的命运就交给他了。
可惜城破之际,刘晏自己并没有活到可以出头露面来保护圣驾的时候,他自己也需要别人的保护,而渊圣皇帝在忙乱之际也没有来得及把这个保护人保护起来。当日午后,满城谣传各门尽失,刘晏住宿的驿馆人情大扰。有人进来报告说:金人兵马已登城,诸军班直皆败走回,大使可速为自安之计。刘晏不慌不忙地取出小红旗前导,打马进宫,这时朱雀门已闭,道路都已断绝,他的小红旗在乱兵乱民之中不发生作用,只好暂回驿馆。忽然一批百姓军人拥入,把他和副使等三人一齐执定,他大呼道:“我来促和,正为尔等之利,毋杀我。”又说他的这面小红旗是二太子当面授给他的,插在门口,金兵就不敢闯入。众人不听,把他的小红旗夺过来,顿时撕成几个布条,然后把他一行人全都杀了,呼哨而去。
事后,斡离不打听到刘晏被杀的消息,找到他和随从们的尸首,痛彻心扉。但他还是讲了一句漂亮话道:“当时南朝已无号令,军民杀晏,出于自己之意,非有朝旨,不可罪渠。”
粘罕也帮腔说道:“国破人乱,使人被杀,乃自然之理。”
刘晏之死,或许让粘罕手下一帮谋士暗暗称快,但对斡离不来说,确实又使他损失了一条右臂。不过刘晏与渊圣的那次谈话,已经起了重大作用,它使渊圣皇帝在城破国亡以后仍然对生存和富贵抱着极大的幻想,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以后渊圣本人乃至每个朝廷大臣都像一头头被捆绑着的羔羊,执缚生杀,悉听金人之意,根本不想反抗。就这点来说,刘晏已为金朝立下了不朽之功。
4
斡离不的“和平占领”,或者说是“以实力占领为主,以政治诱骗为辅”或者恰恰是它的相反,以诱骗为主,实力占领为辅的政策——反正他自己没有定下一个固定的名称,人们怎么称呼它都行——在城破后的几天中,不断地扩大其影响,使得敌我两方,或者是施政者和受施对象两方逐渐达到统一的认识,保证它的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