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凄凉晚景,昙花一现怎奈何(第5/9页)

这时,朱滔再也按捺不住了,正式起兵造反。因为幽州的军队驻守在凤翔,唐德宗李适正想找个重臣到那里坐镇。卢杞对李适说:“陛下,驻守凤翔的将士职位都比较高,要是没有一个宰相去坐镇估计无法指挥他们啊。您能不能派我去?不过我长得实在太丑了,如果我去的话,那些将士肯定不听我的指挥,不如让张镒去吧?”李适想了想觉得很有道理,就派张镒去了凤翔,他就这样从宰相被贬为刺史。卢杞看张镒失去了朝中的大权,终于放下心来。

在他整个仕途中,只要有人表现出对他不尊敬,都会受到他不同程度的报复。郭子仪在为人处世方面经验丰富,早在卢杞刚刚入朝,还没有执掌什么大权的时候就已经敏锐地发觉了卢杞敏感多疑的性格。在卢杞刚任御史大夫的时候,郭子仪患了重病,于是卢杞登门去探望。郭子仪的姬妾很多,他为人坦然,文武大臣去他府上拜见时,他从不让身边的姬妾们回避,但一听说卢杞来访,马上就要身边的姬妾们躲起来。独自一人亲切地接待了卢杞。卢杞走后,姬妾们问郭子仪为什么对这个卢杞如此重视,郭子仪回答说:“卢杞相貌丑陋,你们看见他一定会忍不住发笑的,但是他的自尊心又这么强,一定会怀恨在心,有朝一日他执掌了大权,我们郭家会遭受灭顶之灾的。”

卢杞还害死了一代名臣颜真卿。在卢杞刚刚成为宰相的时候,颜真卿已经是三朝老臣了,声誉极高。其实此时的颜真卿年事已高,根本不会对卢杞的前程构成任何威胁,但他觉得颜真卿呆在朝中一天,他就一天不得安稳,于是一门心思地寻找陷害颜真卿的机会,想把他赶出朝廷。由于卢杞的各种刁难,颜真卿忍无可忍,责问卢杞道:“当年你的父亲在前线杀敌被害,首级传到平原郡,我见他满脸是血,出于对他英勇献身的尊敬,用舌头一点一点把血舔干净,难道你就不能看在你父亲的面子上放过我吗?”卢杞听后做惊讶状,言不由衷地感谢了颜真卿,表示自己并没有为难他的意思,但是背地里却加紧了对颜真卿的陷害。

当时,时任淮宁节度使兼平卢、淄青、兖郓、登莱、齐州节度使,受封南平郡王的李希烈,不愿再居人下,起兵造反,自封天下都元帅,想要改朝换代。唐德宗李适向卢杞询问平叛办法,卢杞没有想到平叛办法,但是却想出一个趁机迫害颜真卿的阴险办法。卢杞对李适说:“陛下,李希烈虽然造反了,但不是什么大事,只是年轻人觉得自己立下汗马功劳,所以头脑一时发热,他的部下都很怕他,没有人敢站出来劝导他,要是能有个资格老又受人爱戴的老臣去劝一劝,我相信李希烈会悔过自新的。颜太师是三朝老臣,名声极好,很受人尊敬,要是能派颜太师去,肯定能说服李希烈的,这样不动一兵一卒就能化解这件事,该有多好啊!”李适居然真的信了卢杞的这番话,立刻下令叫颜真卿去慰问李希烈。颜真卿去了之后就被李希烈囚禁起来了,软硬兼施试图迫使颜真卿投降,颜真卿宁死不屈,最终被李希烈折磨致死。

卢杞把颜真卿害死之后,又将李怀光送上了谋反之路。李怀光是渤海靺鞨人,本姓茹,他的先祖迁徙到幽州,李怀光很小的时候就从军了,因在唐军里作战有功而被赐姓李。唐德宗李适登基后,李怀光升任为邠宁、朔方节度使。他奉命抵御吐蕃,颇有成效,吐蕃不敢再南侵了。后来,朱泚和朱滔兄弟造反,李适逃去奉天,朱泚率兵追击。这时,李怀光前往救援,打败了朱泚。救下李适后,李怀光觉得自己功劳很大,口无遮拦地说:“卢杞当宰相,既没有谋略也没有才华,横征暴敛,克扣军饷,要是我李怀光入朝,皇上一定会征求我的意见,那时我一定要建议皇上好好惩治卢杞这个大奸臣!”卢杞听说后,计上心来,他对李适说:“李怀光立下了大功,是朝廷的栋梁之材,如果皇上命令李怀光乘胜追击,一定可以攻取长安。”李适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就叫李怀光不必入朝觐见了,立刻率兵攻向长安。

李怀光得知后就像被一盆凉水浇了一样,心里失望万分。李怀光一肚子火,干脆公开上表讨伐卢杞和他的同党。卢杞最终惹火烧身,被皇帝贬出了京城,死在了被贬地澧州。

宦官掌军权,埋下祸根

唐朝的时候设置内侍省,由宦官任职,负责管理其他宦官。随着时间的推移,宦官的人数越来越多,最多时达到了三千多人,但最初也只是负责侍奉皇帝、后妃、皇子皇孙的饮食起居、庭院清扫、宫殿守卫,但没有染指军事。到了盛唐时期,宦官的数量进一步增加,受到皇帝赏识的宦官可以担任高官,但绝大多数并没有带兵打仗的经历。安史之乱爆发后,皇帝觉得武将掌握兵权并不可靠,而宦官们没有子嗣,反而更加值得信赖,开始让宦官广泛参与到军事活动中,甚至让他们全面执掌军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