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凄凉晚景,昙花一现怎奈何(第3/9页)
为了革除这种税收的弊病,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解决对藩镇的军事费用,杨炎向唐德宗李适建议实行两税法。简单来说,就是从征收谷物和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以征收金钱为主的新税法,一年两次征税,分夏、秋两次,夏税纳税时间不超过六月,秋税不超过十一月。具体内容来说,要根据国家原来的各项财政支出额,确定国家的税收总额,再把这个总额分配到各地,按照地税和户税这两个税种向百姓征收。地税依据两税法实施前一年的耕垦田亩数量来征收。户税的具体征收原则是不论主户、客户,一律编入现在所居州、县的户籍,在所居地纳税。征税标准不再按照人口数量,而是按资产征税,不论丁男、中男,一律按其拥有的资产多少来纳税,资产多的多纳,少的少纳。商人要在经商所在的州县纳税,和当地的百姓所承担的税费数量相同。
两税法是唐代社会经济繁荣、商品货币经济显著发展的结果。这一改革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又促进了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以货币纳税,在杨炎提出两税法之前,只在局部地区实行过,两税法推向了全国,加速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转变过程。百姓们为了纳税,就要出售他们的农作物换回货币,扩大了商品生产的范围。两税法简化了税制,把租庸调及各种杂税合并,这样一来,税目减少了,缴纳时间也集中了,纳税手续变得更加简洁。
李适采纳了杨炎的建议,可是掌管赋税的官吏们大多都反对这种税法的推行,他们觉得租庸调制已经实行了四百多年,以前的规矩不能这么轻易地就更改了,但是李适十分坚持,才使两税法得以贯彻实施。
两税法的推行,在当时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天下人都称赞宰相杨炎的聪明才智。杨炎在财政方面的成就,除了两税法之外,还有将皇室财政与国家财政分开,提出了量出制入的原则,开中国预算制度的先河。
宰相杨炎,疑人不用还是用人不疑
唐德宗李适执政期间,很希望能一展宏图,于是广招贤士,作为自己的得力助手。当时的宰相崔祐甫极力向李适推荐很有文学才干的杨炎。在李适还是太子的时候就曾听说过杨炎的名声,于是欣然接受崔祐甫的建议,任用了杨炎。
杨炎作为一个被贬的官员,能被封为宰相已经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了,上任后短短几个月,由于他辅佐得力,不断创下佳绩,因此被赞誉为贤相。宰相崔祐甫患病后,不能再处理政事,另一个宰相乔琳也被免职,这些情况使杨炎得以独揽大权,野心和私欲也不断膨胀。
杨炎性格中的弊端慢慢显露出来,专权不久,他便开始报恩复仇。杨炎一直对元载心怀感激,总想为他做一些事情用来报答知遇之恩。他先奏请李适要求实施元载生前提出的在原州修建城堡的规划。李适就派人去向泾原节度使段秀实征询意见,段秀实十分刚正不阿,直言不讳地指出其中的弊端,他说:“在边境建立防线以便抵御外敌侵犯是一件十分长远的事情,应该从长计议,不应该如此草率而为之。而且修建城堡需要很多人力,要大量的去征徭役,现在春天的播种工作刚刚结束,还有很多后续的农事要做,农事是百姓的大事,您应该分清轻重缓急,请等到农耕的间隙再考虑此事吧。”杨炎听说了段秀实的话以后,勃然大怒,认为段秀实想限制自己,于是解除了段秀实节度使的职务,征召为司农卿。
杨炎任命邠宁节度使李怀光代替段秀实的职务,让他率军转移到原州驻扎,又派朱泚和崔宁各统领万名士兵作为他的帮手,让将士们开始筑城,将士们十分愤怒。李怀光作为朔方军帅,法令严苛,接连杀死了几名提出异议的大将。泾州副将刘文喜利用将士们怨恨的心情,拒绝接受朝廷的命令,上奏要求段秀实重新担任主帅,如果不同意,就让朱泚为帅,于是朝廷任命朱泚代替李怀光。可是刘文喜出尔反尔,还是不接受命令,竟然拥兵自守,还请求吐蕃前来援助。许多朝臣害怕引起叛乱,就建议唐德宗李适息事宁人,赦免刘文喜,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是李适没有接受建议,而是命令朱泚、李怀光等人带兵攻打刘文喜,大战一触即发。在关键的时刻,泾州别将刘海宾杀死了刘文喜,这才没有引起边患。
杨炎除了以个人喜怒撤换主帅外,还一手造成了刘晏的冤案。在很早以前,左仆射刘晏还在担任吏部尚书的职务,杨炎那时担任侍郎,两个人互相看不顺眼,常常有不和。后来到了元载之案的时候,刘晏负责审理,元载被杀,和元载关系很好的杨炎也受到牵连被贬,所以他对刘晏一直怀恨在心。唐德宗李适即位后,由于刘晏长期负责掌管财政大权,许多朝臣都十分妒忌他,就上奏提议罢免他,但是一直没能实现。杨炎担任宰相后,一心想为元载报仇,就在李适面前哭诉道:“刘晏和黎干、刘忠翼等人同谋,臣作为宰相不能征讨他,真是罪该万死啊!”杨炎还建议李适剥夺刘晏的财政大权,想要削弱他的势力。李适听从了杨炎的建议,罢免了刘晏关于财政的职务。但是杨炎还是没有罢休,又以刘晏奏事不实为理由,贬他为忠州刺史。当时有个地方官员为了迎合杨炎,诬告刘晏写信给朱泚请求营救,言语有反叛之意。由于杨炎为那位官员作证,所以李适信以为真,秘密派人到忠州杀死了刘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