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凄凉晚景,昙花一现怎奈何(第4/9页)

但是朝廷上的很多官员都很了解杨炎的为人,觉得这件事有些蹊跷,纷纷为刘晏鸣不平。李正己多次上表,询问刘晏因为何罪被杀,讥讽朝廷听信谗言,还说了杨炎派遣使者前往各镇将过错推给皇帝的事情。李适派宦官到李正己那里核实情况,当他发现事情全部属实,十分愤怒,产生了诛杀杨炎的想法。但是没有立刻公布出来,而是想一步一步地把杨炎的权力夺回来。他提升卢杞为门下侍郎、平章事,改任杨炎为中书侍郎,仍为平章事,但不再纵容杨炎专权了。

卢杞是个相貌丑陋,没有文学才干的人,杨炎十分瞧不起他,不想和他同时执政,经常假托有病不和他在一起共事,在议事的时候又多有意见不合的情况。卢杞觉得受到了轻视和侮辱,他为人狡诈,为了发展自己个人的势力和威信,对那些不依附自己的人就狠下毒手,他等待着机会,想要把杨炎害死。

当唐德宗李适任命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统领各军讨伐梁崇义的时候,杨炎劝谏说:“他是董秦的养子,为人暴虐不堪,让他去平定崇义,日后很难控制。”但是李适不听,还对杨炎更加不满,罢免了杨炎的宰相职务,让他担任了其他职务。杨炎入朝谢恩,没有去中书省与卢杞见面,卢杞觉得杨炎眼中根本没有自己,于是更加恨他。

不久之后,卢杞引荐严郢为御史大夫。严郢担任京兆尹的时候,由于不依附于杨炎,所以杨炎指使御史张著弹劾他,又提拔了与严郢有矛盾的源休为京兆尹。于是,卢杞想利用严郢与杨炎的积怨来打压杨炎。杨炎的儿子杨弘业不学无术,经常违法乱纪,私自接受别人的贿赂,被人告发,严郢审理此案时,顺藤摸瓜地查出了杨炎的其他罪行。杨炎在修建家庙时,请河南尹赵惠伯为他出卖东都的私宅,赵惠伯就把此宅买来作为官署。严郢认为赵惠伯是故意出高价买了杨炎的宅子,变相行贿。此外,更有流言蜚语说杨炎在王气的地方修建家庙,想要改朝换代。李适听说后勃然大怒,将杨炎流放,杨炎预感到前景不妙,写诗感叹:“一去一万里,千知千不还。崖州何处是,生度鬼门关。”在半路上,李适又下诏赐死杨炎,终年五十五岁。

贤臣刘晏和杨炎就这样相继死去,这两位大臣虽然有性格上的缺陷,但都力主改革,很有才干。在这之后,朝中的官员变动十分频繁,由于之前发生的叛乱和宦官专权留下了太多的阴影,所以李适经常猜疑,不敢过分相信别人,而且固执己见,但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所以李适纵有一腔热血和宏图之志,也没能一如既往地执行下去。

误用奸佞,朝臣频频被害

卢杞,字子良,滑州灵昌人。他的父亲是御史中丞卢奕,他的祖父是唐玄宗李隆基执政时期的宰相卢怀慎。卢怀慎的才能不及另一宰相姚崇,因此凡事避让,在任期间没有什么特别的功绩,但他为官清廉,生活节俭。卢杞生长在这样一个历代仕宦的家庭中,但他从小就受到家中节俭家风的熏陶,吃粗茶淡饭,穿旧的衣服。他因为父荫担任了清道率府兵曹,历忠州、虢州刺史。因为偶然的机会,他被唐德宗李适慧眼识珠,提拔为御史中丞,后来又升为御史大夫。不过十几天的功夫就升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卢杞刚升任宰相的时候,朝中还有一个宰相叫杨炎。由于杨炎在朝中任职的时间比较久,资历和权势都比较高,所以对新上的卢杞很是看不起,杨炎为了不跟卢杞在同一个地方办公,就常常称自己身体不适。杨炎的这一举动让卢杞很受伤,从此怀恨在心。没过多久,就把杨炎牵连进一个案子里,然后给唐德宗李适进谗言,将杨炎贬到了边疆,又在路上派杀手将他杀掉了。

杨炎死后,卢杞又打算害死宰相张镒。张镒很有才干,又对朝廷忠心耿耿,所以深得唐德宗李适的信任,张镒在皇帝面前的风头盖过了卢杞,所以卢杞心中非常恨张镒,一直等待机会对张镒下手。

当时有一对兄弟朱泚和朱滔,朱泚靠哗变的将士推举当上了节度使。因为这个头衔来得并不光明正大,所以朱泚就把这个头衔留给了弟弟朱滔,自己入朝拜见皇帝以示忠心。朱泚入朝不久就发现弟弟朱滔有反叛的想法,但是那时他并不想参与进去。朱泚有个部下叫蔡廷玉,想要离间朱氏兄弟,朱滔向皇帝上奏请求将蔡廷玉杀掉。但是李适没有杀死蔡廷玉,只是把他贬出京城。蔡廷玉觉得被贬谪很委屈,于是投水自尽了。卢杞以蔡廷玉自杀为由上了一道折子,请求将御史郑詹交给三司审察,他说御史的职责就是纠察百官,蔡廷玉一案如此不清,所以应对郑詹也进行调查。郑詹听说这件事后去找张镒征询意见。卢杞一见郑詹进了张镒的房间,马上跟了进去,郑詹来不及走就躲了起来,卢杞假装不知道,和张镒聊起天来,谈话中涉及了机密,张镒只得打断他说:“卢大人,这些话不要在这里讲比较好,御史郑詹也在这里。”卢杞故作吃惊状说:“哎呀,刚才我说的可都是绝密的事情啊,旁人是绝对不能听到的啊!”于是,卢杞不等三司对郑詹的审察结果出来,就以郑詹偷听机密为由将他杀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