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衣冠南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第5/28页)

漆园有傲吏,莱氏有逸妻。

进则保龙见,退为触藩羝。

高蹈风尘外,长揖谢夷齐。

开篇两句直接点题,说京城潇洒放浪,不如山间隐遁;豪门富贵,不如蓬莱求仙。说出了自己的心志,在求仙不在凡间。

接着,就是对仙境进行优美地描摹——可以在水源头撩拨清水,在山间采食赤灵一类的仙药。在美景如灵溪的地方完全可以隐居,何必非要登云梯升天求仙呢?

接下来“漆园有傲吏,莱氏有逸妻。进则保龙见,退为触藩羝”两句,用了大量典故,来说明自己心中诉求。“漆园有傲吏”一句,说的是庄子。庄子曾做过漆园吏,楚王请他做官,他傲然拒绝。“莱氏有逸妻”指的是春秋隐者老莱子妻的故事,楚王请隐士老莱子做官,老莱子许诺了。他的妻子却说:“你要做官,就必然领取俸禄,这样就受人所制了。”老莱子听后,就坚决隐居了。

“进则保龙见,退为触藩羝”这句有点不好理解,分别用了《周易·乾卦》和《周易·大壮卦》的卦辞。《乾卦》用“龙”来比喻事物的发展顺序,其中第二爻的卦辞中,有“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句子,意思是“龙”飞跃在田地上,利于大人出来做事,象征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崭露头角。《大壮》卦,则用“羝羊”来比喻事态发展,其中第六爻的卦辞为“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象征一个人进退两难的状态。

这两句综合起来,大意是说只有保持隐退,龙才能自由在在;如果贸然前进,就会像公羊钻进篱笆一样,进退两难,招来杀身之祸。所以最后自然得出“高蹈风尘下,长揖谢夷齐”的结论,还是像伯夷、叔齐那样隐居起来,才是最好的选择。

郭璞此时正是王敦手下幕僚,明知道必然没有好结果,但是身在江湖,不能由己。虽然渴慕自由自在,但却像困于藩篱的羝羊一样,进退不能,只能等待悲哀的结果。

王敦之乱

322年正月十四日,事变终于爆发。王敦在武昌誓师,上表指责刘隗罪状,打出“清君侧”的旗号,沿江南下,举兵叛变,江南大族沈充也在吴兴郡(浙江湖州)起兵响应。

司马睿不甘示弱,下诏指责王敦过于嚣张,扬言要亲率六军,和王敦决一死战。

大战一触即发,刁协、刘隗、戴渊等人,纷纷从驻地赶回,保卫京师。刘隗还不知道事情的凶险程度,进入建康时,百官迎接,他还一副名士范儿,仰戴冠帽,高谈阔论,浑身洋洋得意的样子。面见司马睿后,刘隗、刁协主张,把留在京城的王姓族人,全部屠杀——当然包括王导在内。可是司马睿脑子很清醒,知道王导并没有参与谋逆,就拒绝了这个要求。刘隗、刁协这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开始恐惧起来。

从王导的角度看,这次的事情是闹大了。王敦是明目张胆的造反,自己是王敦的亲堂弟,无论如何也免不了牵连。于是他恓恓惶惶,带着几个堂弟:中领军王邃、左卫将军王、侍中王侃、王彬,以及王姓做官的子弟二十多人,整日跪在宫门外,等候降罪。

大名士周,时任仆射,差不多国务院总理的职位。周字伯仁,和王导齐名,两人关系也非常要好。有一次王导头枕在周的腿上,指着周的肚子问:“这里面都有啥啊?”周回答:“里面空空如也,但是像你这样的人,装几百个还是不成问题的。”

周为人耿直,潇洒绝伦,在当时很有声望。戴渊曾拜访周,但是一句话也没有说。人问戴渊:“你干吗不说话啊?”戴渊回答:“有周在,我这些雕虫小计有啥好说的呢?”

但是周喜欢喝酒,经常大醉不醒,这一醉就带来祸患。曾经刚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就大醉三日不能理政,结果被人弹劾,罢免了职务,人称“三日仆射”。

看见周进宫,王导跪着大喊:“伯仁啊伯仁,我这一家大小的命,可都在你手里了啊!”周连看都不看他一眼,就昂首进宫。觐见司马睿后,周却为王导说好话,力保王导忠心耿耿,与王敦之乱没有干系。司马睿当然采纳了他的建议,周一高兴,酒瘾又犯了,在宫中喝得酩酊大醉,才拜辞出门。

出了宫门,王导还在那里跪着求他救命。周不但不搭理王导,反倒对左右人说:“今年要诛杀那些乱臣贼子,换取斗大的印挂在肘后!”回到家里,又怕司马睿改变主意,上表继续为王导辩护,言辞恳切,情理俱足。

周这么做,一来为避嫌,要瞒过一干小人,越是不和王导亲近,为王导辩护才越有说服力;二来是名士风采,做好事不留名,真心实意帮朋友,不愿王导为此欠他人情。周可谓忠肝义胆,清高尊雅,令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