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身名俱泰——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

春荣谁不慕,岁寒良独希。

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

——潘安《金谷集作诗》(节选)

在三国纷争和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并峙的大混乱时代,昙花一现的西晋,在名义上成为这片土地的统一政权。

西晋,是从阴谋诡计和血腥屠杀中完成建国的,所以一开始,就缺乏合法合理的政治基础,西晋的开国大臣也普遍缺乏政治信念和儒家道德。因此,整个社会呈现一种泡沫式的虚荣假象。加之门阀制度行之已久,导致士族、庶族、下层百姓之间形成不可调和的矛盾,西晋统一没多久,内部矛盾就呈现出来——八王之乱使得国力迅速内耗掉,国力疲敝。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趁机蜂拥而起,华夏大地,一片狼藉。

晋王朝背上的毒瘤

王恺用麦芽糖和着蜂蜜洗锅(这能洗干净吗),

石崇就用石蜡当柴烧;

王恺用紫丝布衬碧绫做了四十里的步帐,

石崇直接用锦缎围了五十里;

王恺用花椒和泥来抹墙——这在西汉只有皇室才能用,

皇后的宫殿被称为“椒房”,颜色鲜红,还有异香,

石崇就用赤石脂来装饰墙壁——赤石脂是名贵矿物和药材,

开采不易,捣碎抹墙异常坚固。

外患不存,必有内忧

279年,在西晋大臣羊祜、杜预、张华、王浚等人数年积极备战之后,司马炎发兵六路南下攻吴。280年,吴主孙皓投降,东吴灭亡。

自此,结束了自189年董卓乱政以来,长达91年的内乱混战,中华大地暂时统一。

在讨论要不要攻打东吴的时候,西晋官员分成两派意见,争得不可开交。山涛时任尚书仆射,相当于总理,但在朝廷上并没有发表意见,不过退朝后,他对身边的人说:

“除非是圣人,一般人在没有外患时,一定就会有内忧。现在饶了吴国,让它存在,以使咱们保持警惕,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且不论山涛这些话是否合理,站在他的角度,能保持这种内省的警惕心,能做到防患于未然,足证他是难得的人才。不幸的是,山涛所担心的,就真的发生了。

东吴投降,举国欢腾,祖国形势一片大好,整个西晋朝野嗨得不得了!

率先嗨翻的,是晋武帝司马炎。

司马炎生长在温柔乡里,爷爷爸爸都给他把江山打好了,所以自小养尊处优不说,还一反司马家诡诈的基因,居然比较宅心仁厚——这个也是一个怪现象。我们看中国历史上,大凡第三、第四代的权力继承者,都会体现出宽宏大度、仁慈和蔼的特性来,比如汉文帝刘恒,比如唐高宗李治,比如康熙帝玄烨。

所以在司马炎统治早期,君臣共同努力,西晋国富民强,一派繁荣,不过,在灭吴之后,一切就开始发生变化。

司马炎本身就很好色,后宫美女非常之多。等到灭了东吴,把东吴的五千后宫佳丽又全部豢养起来,一时间,司马炎的后宫居然有上万人的规模。这么多漂亮的后宫佳丽,该临幸谁是个问题。于是,司马炎为表公平,每天晚上坐着羊车,任由羊在后宫四处乱走,停到哪个美女门前,就临幸那个美女。

时间一久,大家都摸清楚了司马炎的这习惯。与其求皇帝临幸,不如求山羊来家,于是美女们纷纷在自家门前洒上盐巴、插上竹叶,以吸引山羊先生的到访。

司马炎还经常大摆筵席,请大臣名士一起游赏饮宴,当然,其中少不了要吟诗作赋。有一年三月三日上巳节,宴饮排场很大,请的人很多,写的作品也多,流传至今的就有十多首。我们择其一首看看。

习习春阳,帝出乎震;

天施地生,以应仲春。

思文圣皇,顺时秉仁;

钦若灵则,饮御嘉宾。

洪恩普畅,庆乃众臣。

这首诗是荀勖的《从武帝华林园宴诗二首》中的第一首,充斥着奉承阿谀之辞。大意是说,春天多美好啊,天地万物欣欣向荣。我大晋皇帝多么仁德啊,摆下宴席招待嘉宾。大德泽被苍生,恩惠普及群臣!

诗的内容很空洞,无非就是赞美司马炎多伟大。但是诸君想想,历朝历代得宠的文臣都得写这类赞美诗。而且你的赞美还得别出心裁,让皇帝高兴,记住你!那么多的赞美诗,还不重样!可想而知,我们民族的创造力都用在了哪里。

顺便说一下荀勖这个人。

荀勖学问很大,在当时也是位名士。前文提到过,荀勖精通音律,但是不容有异见的阮咸,就把阮咸贬去了外地做官。后来发现了古代的玉尺,才叹服阮咸的高明。高平陵事变的时候,荀勖还很年轻。慑于司马懿的权威,曹爽被杀后,旧日的门生故吏没有一个人敢去吊孝,只有在荀勖领头吊唁之后,其他人才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