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竹林名士——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流磻平皋,垂纶长川。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郢人逝矣,谁与尽言。

——嵇康《赠秀才入军》第十四首

《广陵散》因为嵇康,得以闻名天下,嵇康也因为《广陵散》,平添无尽魅力。他们已经融为一体,谈及嵇康,必然谈及《广陵散》;提及《广陵散》,也必然离不开嵇康。

他们都是反抗暴力的载体,他们都是独立自由的象征。

嵇康,让死亡变得凄美而绚丽。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抵达了许多人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高度。

夜中不能寐

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

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

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

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

故世谓“竹林七贤”。(《世说新语·任诞》)

名士们的三种下场

249年大年初一,就开始刮西北大风。

《三国志·方技传》描写,当时是“西北大风,尘埃蔽天”——今天看来,恐怕是沙尘暴。那时候的洛阳植被茂盛,没有工业污染,这尘埃蔽天的大风暴,绝对罕见。

所谓“突发怪异,必有不祥”,果然,十来天后,有消息传出,何晏、邓飏等人被杀,管辂的预言一一应验。

249年四月份,魏帝曹芳为彰新象,改元嘉平。所以,这一年既是正始十年,也是嘉平元年。

混了几十年的官场,司马懿非常清楚应该怎样玩政治。汉末以来,知识分子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凡朝臣弄权,必然招来非议。他们的口诛笔伐极其厉害,能煽动天下的民心向背,所以掌权后的第一要务,就是控制士人、控制舆论。

想控制一个人,还得花点心思;想控制一群士人,就更得讲究方式方法了。想当年,曹操的做法,就是逼迫士人出仕,把他们拴在身边,好吃好喝伺候着,诗词文章引逗着,使他们一步步沦为权力的附庸,年轻的司马懿就是被这样销蚀的。

“招安纳降”,这招非常厉害,能不知不觉中将反对者消于无形。这个招式,两千年来屡见不鲜,两千年来屡试不爽。

一如曹操对待自己一样,司马懿也打算这样对待其他文人——尤其是那些不听话的文人。

高平陵政变中,何晏为首的士人死了不少,时称“名士减半”。那么,招安的对象,就是活下来的一半!面对这一帮士人,具体怎么做呢?

士人们比较有知识有思想,但是也有和普通人一样的弱点——崇拜偶像,易于盲从。好比小时候我们做了坏事,没人认错的时候,大家都死扛着,一旦有一个人认错,小团队瞬间瓦解,小伙伴们纷纷投降!

没人被招安,士子们就都死扛着;一旦有人被招安,其他士人就很容易撼动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找什么人做榜样最好呢?俗话说“擒贼先擒王”,必须先从大名士开始下手!大名士在士子中大有威望,是意见领袖,有号召力。按今天的话说,就得是粉丝上百万的舆论领袖。搞定他们,就意味着搞定了主流声音。

于是,才华横溢、声望极高、人气极旺的阮籍,就引起了司马懿的注意。

阮籍,是何来头?

阮籍出身陈留阮氏,那是绝对的大族,世家儒学、代有名宦。阮籍的爸爸阮瑀,是蔡邕2的徒弟,除了文章好,还弹得一手好琴,在当年就是大名人,名列“建安七子”之一。也就是说,阮籍的老爸阮瑀,当年是和曹丕、曹植天天混一起的,大家写诗作赋互相酬唱,称兄道弟、关系很好。

阮瑀为人恬淡自然,以不屈权贵、文才俊逸著名于世,史称:“军国书檄,多琳(陈琳)、瑀(阮瑀)所作也。”所以他人缘非常不错。

可惜阮瑀死得早,建安十七年(212年),40岁的阮瑀染病而亡,留下妻子和年仅3岁的阮籍。大家既伤心阮瑀之死,又哀叹阮籍母子的苦难,纷纷写诗赋纪念之。曹丕、王粲的《寡妇赋》,创作背景就是这件事。

曹氏政权没有抛弃这对孤儿寡母,反倒给以优厚照顾,可以说,阮籍就是在曹氏政权的庇佑下长大的。他生活方面没有欠缺,但是丧父失怙让他格外早熟,所以阮籍自幼努力,加上优秀的基因、良好的教育,就养成了卓尔出众、傲然不群的特质。史称阮籍:

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晋书·阮籍传》)

由此可以看出,在当时,阮籍有一种很特殊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