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竹林名士——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第5/26页)

但是人往往有种奇怪的心理,政治得意的时候,就得活在最辉煌的地方,呼朋引伴、畅怀交友;假如成为政治打压对象,这些气节之士,死也要扎堆死在一起。

嵇康隐居的山阳,不偏不巧就在河内——邺城就在山阳的东北方,两个地方非常近。所以琢磨起来,嵇康隐居的地点,也大有深意。再加上山涛、向秀、吕安等人的老家都在这一带,逐渐地,以才高名著的嵇康为核心,就聚成了一个小圈子,令人神往的竹林交游便得以成形。

关于竹林七贤的名称、交游地点、交游范围、交游人数,后人多有考据论证。比如陈寅恪先生的《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中,就认为竹林七贤的名号,是取义佛教“竹林精舍”的典故,并且是先有七贤的称呼,再加了“竹林”的前缀,使得七人形象更为传神。当代王晓毅教授则认为,竹林七贤的名头,是东晋以后琅琊王氏为了抬高自己家族的地位,把王氏前辈中的王戎和嵇康、阮籍等六人的交往添油加醋神化一番,塑造出了潇洒飘逸的几个神仙人物,这些观点都很有道理。除此之外,说法很多,不一而足。

但是比较公认的说法是,竹林交游的地点,大约就在嵇康家附近的竹林中,而交游的时间,大约是正始末年到嘉平中年,不到十年时间。

当然,我们不要幻想着每次聚会都是齐刷刷的七个人一起。现实情况是,或者三两人一聚,或者四五人一聚,七个人凑到一起的机会并不多——这和我们今天的情况是一样的,一个小圈子的好朋友,没事聚聚,今天你出差了,明天他生病了,也不是每次都凑齐。当然,聚会中还有一些外围的朋友会参与进来,所以竹林的交游中,也不止这七个人,有名有姓的,还有吕安、吕巽、赵至、郭暇叔等十几个人。

只是出于对“七”这个数字的特殊爱好,比如北斗七星、七为少阳之数等,加之《论语·宪问》中有个“作者七人”3这么一句话,后人选取了竹林交游中最有代表性的七位,合称“竹林七贤”。

山涛、阮籍、嵇康,我们前面略有介绍,这儿说一下其他几个人。

先说刘伶。刘伶字伯伦,沛国(今安徽淮北)人。提及刘伶,就必然要提及酒。过去酒家常有一副对联:

刘伶借问谁家好,

李白还言此处香!

这对联假设刘伶、李白两位嗜酒如命的大名士,为找好酒一问一答,目的是为自己家做广告。我们知道李白是离不开酒的,而在人们心中,能在喝酒方面和李白相媲美的大文士,就只有刘伶了。刘伶被称为醉仙,简直就是酒的代言人,至今还有一款白酒,就叫“刘伶醉”。

刘伶长得瘦小猥琐,沉默寡言,在注重容貌的魏晋时代,却也能成为大名士,可见其必有过人之处。他对生死看得很开,对身外的名誉、死后的身体,更是不在乎,很得庄子的精神。他经常坐着鹿车,手拿一壶酒,让仆人扛着锄头在后面跟着,并说:“我醉死在哪里,就地挖个坑把我埋了吧!”

他天天喝酒,结果喝得形骸俱废,得了酒精依赖症,甚至有一次差点死去。好不容易救过来,他妻子哭着央求他千万别再喝了。于是刘伶说:“好吧,但是我怕自己毅力不够,要在神明面前发誓戒酒。”他老婆一听非常高兴,赶紧去准备祭品所需的酒菜。结果呢?刘伶跪在神前,举起酒杯祷告道:

天生刘伶,以酒为名,

一饮一斛,五斗解酲。

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世说新语·任诞》)

然后又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很快就又醉死过去。

刘伶还有一个爱好,大约也是吃五石散怕热的缘故,整天在屋子里不穿衣服,赤裸着身子跑来跑去。有人去拜访他,看见他光着身子,就指责他为老不尊。结果刘伶却说:“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你们没事干吗跑到我裤子里来?”

除了有这么多幽默豁达的趣闻,刘伶的文采也极好!他有一首诗《北邙客舍诗》以及一篇《酒德颂》流传后世。《酒德颂》使刘伶享誉盛名,但凡涉及酒文化,就一定绕不开他。

王戎是竹林七贤中年纪最小的一位。他出身琅琊王氏,是绝对显赫的世家大族。王戎小时候有过人的胆识,魏明帝曹睿曾经把一只老虎的爪牙拔去,关在笼子里任人围观。老虎发怒咆哮,大家都吓得连连后退,躲得远远的。只有王戎神色自若,一点也不怕,那时候他只有7岁。

不仅如此,他还聪明异常,有个关于他的故事很有名。说一群孩子玩,看到路边有李子树,树上结满了李子,大家都跑去摘果子吃,只有王戎站着不动。问他为啥,他说这李子一定是苦的。孩子们不信,摘来尝了之后果然如此,于是大家问他是怎么知道的。王戎说:“李子树生在路边,要是李子甜,早就被人吃光了,还能剩下这么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