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始倡玄学——老生者见不生,常谭者见不谭

鸿鹄比翼游,群飞戏太清。

常恐夭网罗,忧祸一旦并。

岂若集五湖,顺流唼浮萍。

逍遥放志意,何为怵惕惊?

——何晏《言志二首》之一

魏晋名士之风,承建安遗绪,于正始年间,由何晏、王弼等人真正弘扬开来。

名士们都特立独行。名士之间的清谈,必然注重思想性、艺术性,为了增强辩论筹码,名士们对自己的动作、神态、装饰、仪容都很在意。那么令人神往的魏晋名士形象,就主要通过这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通过《世说新语》中的记载,我们基本可以看到,那些精美绝伦的小故事,大多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描述的:名士的容貌气质、清谈时的仪态、清谈时的精妙义理、清谈时的精妙言辞,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机智表现和见识。

名士之风 始于斯人

“寒食散”又被称为“五石散”,

是因为这药方里有五种石头作为主药,

还有若干别的药作为辅药。

这五种石头分别是“石钟乳”“紫石英”

“白石英”“石硫黄”和“赤石脂”。

土木工程系的曹睿

曹丕在位只有6年,虽然他也想建立不世功勋,可毕竟能力不逮,曹丕伐孙权、伐刘备,都以失败而告终。

但他却搞了一个政治制度,影响很大——那就是为了拉拢大家族大门阀的支持,采纳了尚书陈群的建议,实施了“九品中正制”。这东西到底是什么内容呢?

简单说,“九品中正制”,就是“如何选拔公务员”的制度。

具体操作模式呢,就是朝廷任命一些大臣兼职为“中正”官,负责在各自的家乡评审、举荐人才,并且把人才分为九个品级,品级越高,就越是大才,就会被授予显要的职位。人才的品级不一定和官职的品秩一一对应,但是也有很深的关联。

我们稍微一想,就知道这样做有什么后果。

大官兼职中正,去评审家乡人才——傻子都知道,大贵族可以用手中的权力,把自己的亲族子弟、门生好友,评成上品,然后给授予职位高、活儿少的官职;而把一般没什么背景的人才,定为下品,授予一些吃力不讨好、事情多活儿累的小官小吏。

这样,大族就把持了晋升的途径,他们的势力越来越大,世代都是高官,而一般的士人则几乎没有进入上层社会的机会,只能出苦力,做武职和低等官吏。

于是,在统治集团内部,也截然分成两个阵营——高品达贵的士族和低品苦累的寒族。

这个“九品中正制度”所导致的士族和寒族的区分,对魏晋后来的文化格局、政治格局影响都非常大,所以不得不说一下。

曹丕死于226年,接着,他和甄夫人的儿子——曹睿即位,这就是魏明帝。

在史书中,魏明帝是个形象非常饱满的天子。

他极其聪明,有过目不忘的本事。据说,不管远近官员,哪怕是芝麻小官,只要他看过该人的履历表,得!他一辈子都忘不了了。这人什么性格、什么品德、几级人才、做过什么事,他爸是谁、他爷爷是谁、他妈是谁、他兄弟姐妹都有谁,曹睿都能清清楚楚记起来!这种人适合考试,搁在今天,绝对清华北大的主儿。

曹睿心地善良,对待大臣也比较好,前面说过,他对曹植就很优待。大臣怎么说他、怎么骂他,他都能接受。执政13年,几乎没杀过谏官,这一点非常可贵。

他还很会写诗,虽然和他爷爷、父亲、叔叔是没法相比,但也算是很有文采的一个皇帝。他曾经模拟女子的口吻,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诗,叫作《种瓜篇》。

种瓜东井上,冉冉自逾垣。

与君新为婚,瓜葛相结连。

寄托不肖躯,有如倚太山。

菟丝无根株,蔓延自登缘。

萍藻托清流,常恐身不全。

被蒙丘山惠,贱妾执拳拳。

天日照知之,想君亦俱然。

要说这首诗,也是在艺术水准之上的,他通过“瓜”“藤”相互缠绕,来比喻男女之间缠绕难分、相互依存的情感,十分形象。

诗中通过一个女子自言自语的口吻,把心事娓娓道来。

说在种瓜的时候看见瓜藤缠绕,就想起夫妻之间从此互相依存不可分开。自己嫁给丈夫,就把全身心都托付给了对方。然而瓜藤毕竟是弱小的蔓生植物,没有深厚的根系,由此又想到自己虽然嫁给了丈夫,但是毕竟不能自立,所以时常恐慌,害怕没有好的结果。

最后这个女子只好一方面发誓自己会永远忠贞,一方面又用“天日照知之,想君亦俱然”来“逼迫”丈夫,希望丈夫也能对自己做出承诺,不要抛弃自己。

这些心理、动态的描写,把一个既没有社会地位又没有经济地位的可怜的、楚楚动人的少妇形象,写得惟妙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