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马革裹尸自其始(第4/7页)

马援不但能打,还很能拉。浩檀之战获胜后,马援本可以乘胜追击,继续建立战功,但他却宣布收兵,然后派使者对陇西境内的羌人部落进行招抚。慑于马援的威名,大批羌族部落不但归顺,而且在马援的授意下,给陇西境外的羌族部落捎话:只要归顺汉朝,一切既往不咎,否则就动兵消灭没商量。结果,无论陇西内外,各地羌族部落纷纷放下了武器,此后马援主动划给他们土地和农具,并派专人教习羌人耕种,帮助羌人转化为农耕生活,他还鼓励羌族与陇西汉族相处杂居,甚至互相通婚。当时陇西南面的青海乐东地区,是一个战略防御要地,但因为地处偏远,不易治理,汉帝国上下,都建议主动放弃这块国土,马援却坚决反对,他认为此地虽然偏远,但是土地肥沃,水草丰美,如果能在当地屯垦开发,必然可以供应边防钱粮,在他的力主下,3000多汉军在当地建立了屯垦基地。与此同时,马援又修缮当地水利,疏浚河道,使乐东的水流,可以灌溉整个陇西郡南部地区,河西走廊的农业从此迅速发展起来,到唐朝时,陇西已经成为中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唐朝人“天下富,出陇右”的谚语,正是缘起于此时。

马援在陇西太守任上一共有6年,他在任的6年,是陇西地区战火渐熄,民族仇恨消弭,汉羌两族和睦相处,经济高速发展的6年,和当年的赵充国一样,沙场上威风八面的马援,也是一个边防的建设者,他追求的,同样是国家的长治久安。马援对羌族的种种恩惠,也让他在羌族人中树立了极高的威信。公元38年,一次临洮当地发生村民为抢水而组织的械斗,当地县令以为是羌族造反,慌忙报告马援,马援不慌不忙,朗声大笑道:“笑话,有我在,羌人怎么可能造反!”大国名将的慷慨自信,千载之下音容宛然。

得遇明主刘秀后,马援的主要工作,好比一个救火队员,哪里有危险往哪里冲,最难打的仗,大家都不愿意打的仗,偏偏都要派他去打。

在陇西做了6年太守之后,马援因战功被提拔入洛阳,成为虎贲中郎将,掌握了东汉帝国的最精锐骑兵军团。之后3年里,他最主要的政绩,就是促成了东汉王朝的币制改革。此时的东汉王朝面临和西汉初期同样的局面,国家没有统一的货币铸造标准,各种钱币在市场上流通,甚至王莽“新”朝时期的货币,也在境内当作法定货币使用。早在就任陇西太守之前,马援就曾建议恢复西汉时期的货币五铢钱,但当时他的方略比较简略,因此未被刘秀采纳,从陇西回来后,马援以自己做地方官的经验,再次补充了当年的方略,将奏章仔仔细细修改后呈送给刘秀,这次他终于说服了刘秀。公元42年,东汉的官方货币五铢钱正式发行。此举改变了自西汉末期开始中国社会货币混乱的局面,东汉经济的恢复与腾飞,也与此有很大关系。事实证明,马援的眼光又一次对了。

而这时候的马援,因为平定陇西羌族的战功,成为当时东汉政坛炙手可热的政治明星。马援除了能打外,口才也好得很,说起战斗故事来滔滔不绝。刘秀本人虽然好儒学,但同样不忘记加强武备,马援归京后,他多次专门组织皇子宗室召开大型论坛,要马援为大家讲述当年的战斗故事,每次马援都娓娓道来,凭其杰出的口才让大家听得入迷,帮助刘秀做好“忆苦思甜”教育。而且他还很善于打比喻,比如有一次,在向刘秀陈奏怎样剿灭山林叛乱者的问题时,马援打了个比方,说要剿灭山林的叛乱者,就必须打掉他们的巢穴,这就好比一个人头上生了虱子,就必须要剃掉头发,这样头上的虱子就无处藏身了。刘秀听了后很是欣赏,竟一时心血来潮做了个实验:让宫里凡是头上有虱子的太监,统统剃成光头。

马援很快又接到了一个“救火”任务,这次的对象,是南方的交趾国,马援的任务,恰恰就是“剃头”。

交趾国,即西汉时期纳入中国版图的南越故地,当时的领土包括今天中国的广西地区,以及越南的北部地区。在东汉时期,趁着中原变乱,这里也扯旗立国,再次成为接受汉帝国统治的南方诸侯国。刘秀在位时,交趾国的大权,掌握在当地女贵族征侧、征贰两姐妹手里。这是两个非常彪悍的女人,早就不满足接受汉帝国的管辖,一心想在南方自立为王,她们与汉帝国之间关系交恶的导火索,是因为她们主动找事,袭击广东地区的汉朝村镇,遭到了当地太守孙定的报复性还击,这正好给了她们起兵的口实。公元41年,征侧、征贰姐妹正式起兵造反,一下聚集数万人,交趾、九真等大部分地区都落入他们手中,祸不单行的是广西当地其他越族部落也纷纷摆脱汉帝国自立,一下子中原大地战火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