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九三八年(1937年12月~1938年3月) 迷失东京(第3/4页)

但桥本群也属于稳健派,对下村的提议表现出犹疑,他认为现在部队最需要干的事儿就是休整,最好大家都抱着枪睡上两个月。由于自己已经走人,下村也就没有坚持自己的建议,冒险但有极大价值的直攻武汉的谋略被搁置了。于是我们看到了后来的历史:1938年的春天,日军没有直下武汉,而是步步为营地打徐州。当然,即使按下村的计划,也不可能迫降中国,但却可以给正向西南大后方转移的中国造成极大的困难。

这叫人联想到战争末期,1944年底,冈村宁次接替畑俊六出任在华日军最高司令官后,很快就制定了以两支最强日军第3师团和第13师团为主力合击重庆的计划,1945年的湖南雪峰山会战实际上是其中一部分。假如冈村早一年上任的话,后来的局面未尝可知。但偏偏过于求稳的畑俊六长期担任最高司令官,使历史在这里出现一丝神秘的模样。

所以说历史的改变很多时候都来自于细枝末节上。而决定细枝末节的,则是相关位置上的那个人。

桥本上任第二天,作战部战争指导课(课长崛场一雄)搞了个昭和13年(1938年)陆军用兵指导大纲。按给出的计划,最晚在1941年结束战争。

随后桥本带着大纲去参加内阁的碰头会。

在会上,话多的还是内相末次信正,他跟桥本说了两点,一是内阁拿不到陆军确切的有关国民政府想法的情报,二是要求立即进攻武汉和广州(末次倒是意识到马上攻占武汉的价值)。

桥本在日本军中属于老实人,但老实人也有发怒的时候,那位本应负责国内事务的大臣实在是喧宾夺主了。

桥本告诉末次,无论打哪儿,前线的军队都要休整一段时间。

说完居然就走人了。

回去后,桥本把作战课长河边虎四郎喊来,叫他把这个意见通知陆军大臣杉山和次官梅津美治郎。请注意,桥本用的措辞是“通知”,而不是“征求”。

桥本随即在参谋本部召开整军会议,先是把中岛今朝吾第16师团从南京调出来,回归华北方面军建制。然后对华东日军进行了布置:

牛岛贞雄第18师团驻杭州;

伊东政喜第101师团驻湖州;

第6师团在芜湖一线。师团长谷寿夫在1937年12月28日已经被调回国内,新师团长由稻叶四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8期,大阪人)担任;

第5师团国崎支队也回归华北方面军建制;

藤田进第3师团主力在镇江;

吉住良辅第9师团主力在苏州;

荻洲立兵第13师团主力开往安徽滁县警戒;

第11师团天谷支队接替第16师团警备南京(1938年1月16日达到,一周后最大的屠城恶魔第16师团启程离开南京)。

桥本随后又把末松茂治第114师团从华东调到华北待命。同时,把国内的旭川第7师团转调中国东北,加强对苏联的警备。

桥本最后一个动作,是直接“注销”了柳川平助第10军的番号。

这还不算完。

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已被叫回东京,实际上是因为南京大屠杀在国际上引起公愤而被撤职。桥本不但将第10军番号取消,而且下令改华中方面军的番号为华中派遣军。此时,陆军教育总监畑俊六大将出任新司令官,参谋长则是河边虎四郎的哥哥——“七七事变”的主角之一河边正三,但武藤章依旧担任副参谋长。

畑俊六,日本帝国最后一位陆军元帅。

他与松井相似,说的是相貌、身高,都是个小老头的模样,矮小奇瘦。随后几年里,除了短时间做军事参议官和陆军大臣外,一直都担任日军在华最高司令官。

畑俊六上任后,下达的第一个命令,是叫荻洲立兵的第13师团向北扫清淮河一线的中国军队。

荻洲带领师团司令部进抵安徽滁县,随后把主力推进到池河(定远县东南)一线,然后迅速攻占了淮河南北岸的凤阳、蚌埠、怀远和临淮关。但任务也仅仅是这些。所以在2月10日,荻洲师团占领临淮关后,就计划把主力拉回滁县。

但不料此时风云突变!

北面原本在胶济线一带的矶谷廉介第10师团沿津浦线迅速南下,荻洲师团于是被电令在原地待命,作好继续向北攻击的准备。

到底发生了什么?

展开1938年春天的日军作战地图,会发现华北方面军第1军主力还在山西转战;山东方向的第2军,占领济南后,前锋推到济宁、蒙阴、青岛一线。按当初多田骏通过河边虎四郎传达给寺内寿一的命令,第2军的部队只能留在胶济线附近。桥本群上任后,虽然搁置了下村定快速奇袭武汉的计划,但这个方案并没在他脑子里完全消失。虽然保守如他,但毕竟坐在作战部长的位子上,不得不考虑直接进攻武汉的作战价值,况且连内相末次信正都想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