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谍中谍(第8/14页)
于是在公元前289年,燕昭王以最隆重的仪式封苏秦为武安君,并为他准备了大批车马财货做入齐之用。苏秦入齐一事已经通过黑箱操作基本完成,最后剩下的就是向齐泯王打个招呼,苏秦提起笔来修书一封。于是便有了《战国纵横家书》中的第八封。
苏秦写道:“尊敬的齐王阁下:几年之前我就曾为齐国服务过,齐国的一切给我留下的美好的印象。后来由于燕昭王的屡次邀请,不得已我才去了燕国,其实我的心一直留在齐国。齐国的变化总会让我有种莫名其妙的悸动。如今国际形势正朝着不利于齐国的方向发展。南方的韩魏楚三国对齐国心怀不满,图谋勾结赵秦联合燕宋以攻齐。我虽不才,愿为大王分忧解难。燕国大臣多数想跟随其他国家与齐国作对,燕王被这种意见包围也跃跃欲试。我在燕国无论如何争辩都改变不了他们的想法,因此我必须大张旗鼓地出使齐国,并想将此次行动打造成一个标志性事件。况且为大王办事也是我满心希望的,即便失去燕王的信任也在所不惜。齐国悠久的历史中不乏楷模。想当初,管仲一句话就被齐桓公予以重用。大王贤于齐桓公,我比管仲也不差。大王如果能相信我的真心和能力,就请以诸侯之礼迎接我,准许我带领一百五十辆礼车来齐。否则,我也只能带领五十辆礼车没声没响的来齐了。我向大王要求高标准的接待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仅仅是为了齐国的利益。只有我受到高标准的接待,其他国家才会认为燕国与齐国坚定地站在了一起,他们在图谋齐国的时候就不得不考虑一下强大的齐国旁边还站立着一个强大燕国。我若来齐,必定竭忠尽智,侍奉大王。请大王酌之。”
在这封信中,苏秦向齐泯王表明自己为齐国做事,并不是受燕王的驱使,而是自己的主见。这封信再加上韩聂的从中周全,苏秦成功地实现了入齐。那一天,场面异常壮观,惊动了所有国家。齐相韩聂在首都临淄的城门外迎接苏秦,苏秦率领着150辆礼车组成的豪华车队浩浩荡荡地感到。人前的苏秦意气风发,光彩四射。礼车中尽是燕国的名贵特产和无数硬通货——金银。双方代表见面寒暄之后,苏秦跳上了韩聂准备好的车子。韩聂亲自驾车将苏秦迎到齐国的接待机构。
在齐赵两强中,对秦国扩张阻碍最大的国家是赵国,不为别的,仅仅由于赵国离秦国较近。韩魏两国依靠赵国,挡住了秦国东进了道路,因此秦国就想联合齐国瓜分赵国。这也算是远交近攻的一次无意识运用。如何推动这次外交工作,穰候有个创意。想当初,王意味着高其他国家一等的地位,只有强国才有实力称王,而且称王不是关起门来想称就称,还的得到其他国家的承认才行。随着时代的发展“王”已经大面积普及,战国七雄个个称王,连宋国,中山国这些二流国家也纷纷称王,因此要想显示出国际地位的高人一等,就得对称号进行升级。比王更高一级的称号是帝。穰候计划令秦齐同时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称帝之后,两国再携手瓜分帝国。
于是秦国想先行称西帝,然后魏冉代表秦国跑到齐国向齐泯王赠送东帝的称号,这个做法得到了齐相韩聂的积极响应,齐泯王接受了秦国的好意,并同意与秦国一起出兵进攻赵国,而且还约定了同时出兵的日期。其实齐泯王内心深处对名头称号一类的东西并不大感兴趣,他更关心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他在攻宋和攻赵的问题上有点不大确定,于是就找苏秦商量。苏秦一听秦国准备和齐国一起称帝分赵,吓了出了一身冷汗。如果这个计划实现,那将意味着齐国对燕国形成半包围攻势,重要的是,没有了赵国,他恐怕有生之年将见不到齐国被破。但苏秦仍然面不改色心不跳,装出一副谈笑风生,循循善诱的样子,对齐泯王道:“攻赵有什么好的,赵国是个军国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力量都围着军事转,攻赵战争的结束也意味着赵国国力的衰竭,齐国得到的将是一片满目疮痍,一穷二白的烂摊子,况且攻赵也会大大消耗齐国的国力。攻宋就不一样了,宋国商业发达,财富稠密,但宋国政府并不懂得如何将社会财富转化为战斗力,因此国防力量一直不强,大王攻宋,则可事半而功背。得十里之赵,不如得一里之宋。取一里之赵,难于取十里之宋。大王可不能着秦国的道,为他人作嫁。秦国是阻碍齐国攻宋的最大绊脚石,因此齐国应该联合赵国压制秦国,并趁机吃下宋国。况且齐国拒绝称帝,国际舆论将站在齐国一边,秦国会因独自称帝被陷于不义,大王正好可以利用国际舆论联合各国发动对秦国的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