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谍中谍(第7/14页)
透过二十四万士兵层层叠叠淤积的血,中华大地上升起了一颗耀眼的将星,白起的爵位更上新台阶,被封为大良造。伊阙之战的胜利激发了秦军的侵略欲望,新一轮的略地运动即将展开。经此一战,韩魏两国实力消耗巨大,面对凶猛的秦军,一时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再接下来的两年,白起和司马错轮番向韩魏发起进攻,夺得大片土地。值得一提的是,全国最著名的两个冶铁中心邓、宛,落入秦国的手中,从此之后,秦军的甲更坚,刃更利。公元前290年秦军再次对黄河以东地区发动攻击,魏国迫不得已献出河东土地六百里,韩国献出从武隧到平阳这条战略要道两边的土地二百里。
秦军兵锋所指,韩魏两国有亡国的危险。军事抵抗已无可能,两国只好通过外交途径寻求生存的靠山。以往的经验是:如果被秦国打,就倒向齐国;如果被齐国打,就倒向秦国。现在已经实行不通。齐泯王上台之后已经明确表示要抛弃韩魏两国。可是国际又出现了新情况,北边的赵国实力剧增,足可以与齐秦相抗衡。因此魏昭王有意跟赵国大哥混。此时赵惠文王年纪尚轻,赵国大权落在奉阳君李兑手中,另外将军徐韩为也有一定影响力。公元前289年,孟尝君新任魏相之后不久就搞了一次外交活动,在他的运作之下,魏昭王和韩成阳君通过李兑这层关系北上邯郸朝见了赵惠文王,强烈表达了想给赵国当小弟的愿望。当然了,求人办事不送礼是不行的,魏国把葛孽(在今河北肥乡西南)、阴成两地献给赵惠文王作为“养邑”;又把河阳(即河雍,在今河南孟县西)、姑密(当在河阳附近)两地献给了奉阳君,作为奉阳君儿子的封地。赵惠文王和李兑君臣二人见韩魏这么恭顺,便同意收两国为小弟。
这样,列国正好三极分野,西有强秦,东有强齐,北有强赵。韩魏站在赵国一方。燕国表面上跟随齐国,其实另有所图。楚国偏远且国弱,被边缘化。这三极势均力敌,谁都想打败另外两方,谁也不敢轻易动手,因为也很容易遭到另外两方的联手进攻,所以每一方都想联合另外一方攻击剩下的一方。在这样的背景下,外交活动非常活跃。总的来说会出现三种对抗模式:一,齐秦联合攻赵,二,齐赵联合攻秦,三,秦赵联合攻齐。事实上,在随后事态的发展过程中,这三种对抗模式相继出现。
三极斗争的焦点是宋国。宋国这块宝地很让人惦记。齐泯王对宋国很有胃口,时刻不忘吃下宋国。秦国虽然与宋国没有接壤,也公开表达出对宋国的要求,特别是在秦国的掌权的穰候魏冉,总想从宋国夺一块地方作封地。与穰候想法相同,处境相似的是赵国的李兑,和魏国的孟尝君,他们也都想把封地设在宋国。可以说,宋国牵动着三大列强的神经。
国际形势的变化给燕国提供了复仇的机会。苏秦感觉到实现政治理想的机会到了,便酝酿再次入齐,想要重续五年前被迫中断的事业。这一年是公元前289年。
【4、再入齐】
在公元前296年的“权”(地名,大概在齐燕边界)之战,燕昭王因冲动而遭受惩罚。十多万军队被报销,两员大将战死沙场。事实证明,即便齐国被削弱,也不是曲曲一个燕国就能打倒了。失败教育了燕昭王,让他更加务实,更加隐忍。燕昭王冷静的分析了国际局势和敌我力量对比,又从历史中寻找经验,最后发现春秋末年越王勾践灭吴的奋斗模式最适合燕国。燕越都是弱国,他们的对手都是强国,而且都有争雄天下的虚荣心。越王勾践的做法是:在国内暗自积蓄力量,对吴国则卑躬屈膝,巧妙逢迎,使吴国丧失对越国的警惕而尽全力发动对外战争。当吴国力量消耗殆尽之时,越国突然发动对吴国的毁灭性攻击。燕昭王想:同样是故事当然还可以再发生一次,因为人类永远是不长记性的。越国有范蠡,我则有苏秦。苏秦也为获得机会而兴奋不已,君臣两人密谋已定。重新包装之后的苏秦将要新鲜出炉。
权之战的后果是严重的,燕国自讨苦吃还在齐泯王心目中落下了不可信任的印象,所以燕昭王的首要工作是赢得齐泯王的信任。为了实现这个目的,燕昭王竭尽溜须拍马之能事,将权之战的责任全部揽到自己头上,不停地骂自己犯贱,还信誓旦旦地保证要追随齐国直到天荒地老,海哭石栏,并且把自己的亲弟弟襄安君送到齐国做人质。
这几年,齐秦虽然在宋国的利益上有些许冲突,但总得来说还是在健康平稳的发展,此时秦昭王的好友韩聂在齐国为相(战国期间,列国为了结盟需要,经常允许盟国人士在本国为相。据我理解这种相国的基本上只搞外交,大概与日本的“外相”差不多)。韩聂的外交目标当然是追求齐秦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具体来说就是齐秦合力瓜分赵国。韩聂在齐几年一直在促成此事。为了获得韩聂的支持,苏秦专捡韩聂的兴奋点撩拨。两人私下达成协议:韩聂利用他在齐国的威望帮助苏秦完成结好齐国的使命,苏秦则帮助韩聂促成齐秦联合攻赵一事作为报答。协议签订之后两人都很满意,据说还产生了真挚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