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谍中谍(第6/14页)
公元前295年,随着一代雄主赵武灵王的去世,他在赵国推行的连秦结宋外交政策也宣告瓦解。秦国在被齐、韩、魏联手收拾的时候,它的盟友赵国只顾自己扩充地盘并不曾出手相助,这让秦国非常失望。秦国于是驱逐了赵武灵王的亲信楼缓,魏冉亲自出任相国一职。齐、韩、魏的联合让秦国心有余悸,因此秦国处心积虑要分化瓦解它们的阵营。齐国的内部权力斗争提供了这种机会。齐泯王自公元前301年即位以来,一直生活在孟尝君的强大身影之下。但齐泯王也是个权力狂,这种权力格局是他不能容忍的,时刻不忘从孟尝君那里攫取权力,无论内政外交处处与孟尝君为难,出发点并不是由于孟尝君推行的政策不对,而仅仅是由于推行政策的人是孟尝君。就外交而言,孟尝君推行的是联合韩魏对抗秦国的政策,齐泯王偏偏要联合秦国瓜分韩魏,最后齐泯王取得了胜利。秦国派去的吕礼成了齐国的相国,开始主持外交工作。就这样齐国和秦国再次连起手来。孟尝君见自己的权势逐渐缩水,就去魏国为相,当然那是后话。
齐秦再次联手意味着韩魏的厄运。带来厄运的人叫白起(记得在暗黑破坏神中有一款武器叫doombringer,这个名字尤其适合做白起的绰号。但在本帖里我还是要称他为战神。白起是整个战国中战绩排名第一,破坏力最大的将领)。白起是土生土长的秦国人,布衣出身,行伍为家,在秦国屡次对外战争中崭露头角。穰候魏冉虽然专权但并不误国,虽然不甚喜欢外籍人才,但也留心本土人才,虽然贵族出身,但也不拒布衣。就这样魏冉成了白起的伯乐,先是让他作为向寿的副手进攻韩国的军事要地伊阙的附属城堡——新城,又推举他出任汉中太守。当秦国决定对伊阙发动总攻的时候,白起获得了一次单独指挥一个方面军的机会。这对全体六国而言是一个不祥的开始,天下生灵将为这个人的英名付出可怕的代价,真真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伊阙的地理位置在今天洛阳南十九里的伊阙山。这座山是石头的,后世的人们在石头中凿出了万千石佛,于是便成了今天的旅游胜地——龙门石窟。可谁曾注意道那些凿出大佛的石头曾经被鲜血所浸透。
把时间拉回到公元前293年。秦国的大军出函谷关沿豫西走廊滚滚向前,目标直指伊阙,秦国的统帅是向寿。韩军在伊阙严阵以待,但明显韩军就数量和素质都不如秦军。唇亡齿寒的道理魏国懂得,得知情况之后,急忙派魏国最拿得出手的大将公孙喜率军相助。公孙喜的哥哥名头更响,他就是20多年前叱诧风云的纵横家公孙衍,公孙衍的绰号叫犀首,公孙喜的绰号叫犀武。公孙喜的成名作是八年前与齐国名将匡章一起打赢了对楚国的垂沙之战。秦国听说魏国派出精锐援助韩国,马上对军队的领导班子作了调整。向寿成名已久,他的做战特点韩魏都比较了解,公孙喜有备而来。如果秦军按照原计划进军将达不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战斗将成为消耗战和拼实力。在穰候魏冉的力推之下,白起代替向寿成为秦军的主帅。白起用起兵来神鬼莫测又凶猛强悍,既有速度又有力量,可惜他的对手并不知道这些,只有穰候知道,这就足够了!白起的处女秀是临阵秘密换将,有趣的是他的谢幕秀也是临阵秘密换将。处女秀的临阵换将是由于他名头不响,谢幕秀的临阵换将是由于他名头太响。
秦军到达预定战场与韩魏军队形成对峙,白起登上高地对韩魏两军阵营进行了一番查看。他发现韩魏两国军队到达战场之后,并没有兵合一处,将打一方,形成一个拳头对敌,而是分两处扎营。是随后的试探性攻击中,白起还发现韩魏两军都有委托之势,韩军实力较弱,不想单独出击。魏军又认为韩军装备精良,甲坚刃利,应该冲在前面。
战机出现了。
以弱敌强的精髓就各个击破。楚霸王项羽曾经无意中应用这条规则一口气吞下秦国名将章邯沿河布设的九座大营。韩魏军队的总体数量是秦军的二倍。如果单挑,秦军能打败他们中的任何一支。如果秦军同时与魏韩联军交手,就不是对手。因此,秦军取胜的办法就是利用速度上的优势趁两军还没有合并之前,发动袭击,予以各个击破。这也是拿破仑的拿手好戏。拿破仑曾经给出了公式:兵力=数量×速度,修正一下应该是:兵力=(数量+质量)×速度。
白起先在韩军阵前布设疑兵,使韩军不敢轻举妄动,然后偷摸将主力转移到魏军前面。魏军以为秦军主力还在韩军阵前,并没有作严密的防守。因此当白起对魏军发起攻击的时候,魏军毫无心理准备,受求生本能的驱使陷入一片混乱之中。混乱的军队是没有战斗力的。训练有素的秦军对魏军展开了疯狂的屠杀。韩军见魏军受挫,不战自溃。白起乘胜追击,斩杀两国士兵达二十四万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