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选 举(上)(第5/12页)

明经之见轻,昔人皆谓由其所试惟资记诵。《通典》云:“帖经者,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开惟一行,裁纸为帖,凡帖三字。随时增损,可否不一,或得四、得五、得六者为通。”《注》云:“后举人积多,其法益难,务欲落之,至有帖孤章绝句,疑似参互者以惑之。甚者或上抵其注,下余一二字,使寻之难知,谓之倒拔。《旧书·良吏·杨玚传》:开元十六年(728年),迁国子祭酒。奏曰:“窃见今之举明经者,主司不详其述作之意,曲求其文句之难。每至帖试,必取年头、月日,孤经绝句。且今之明经,习《左传》者十无二三。若此久行,臣恐左氏之学,废无日矣。请自今已后,考试者尽帖平文,以存大典。”年头、月日,《新书》作年头、月尾。《日知录》曰:帖试之法,用纸帖其上下文,止留中间一二句,困人以难记。年头如元年、二年之类,月日如十有二月乙卯之类。今改曰年头、月尾,属对虽工,而义不通矣。既甚难矣,而举人则有驱悬孤绝索幽隐,为诗赋而诵习之,不过十数篇,则难者悉详矣。此所谓帖括也。《旧书·杨绾传》:绾言“明经比试帖经,殊非古义。皆诵帖括,冀图缴幸”。其于平文大义,或多墙面焉。”《通典》又云:“天宝十一载(752年),礼部侍郎杨浚始开为三行。”《注》云:“不得帖断绝疑似之言也。”《通考》:马贵与曰:“愚尝见东阳丽泽吕氏家塾有刊本吕许公夷简应本州乡举试卷,因知墨义之式。盖十余条。有云:作者七人矣,请以七人之名对,则对云七人某某也,谨对。有云:见有礼于其君者,如孝子之养父母也,请以下文对,则对云:下文曰:见无礼于其君者,如鹰鹯之逐鸟雀也,谨对。有云请以注疏对者,则对曰:注疏曰云云,谨对。有不能记者,则只云对未审。其上则具考官批凿。如所对善,则批一通字,所对误及未审者,则批一不字。大概如儿童挑诵之状。故自唐以来贱其科。所以不通者,殿举之罚特重,而一举不第者,不可再应。案《考》载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诏:“旧制九经一举不第而止,自今一依诸科举人,许令再应。”盖以其区区记诵,犹不能通悉,则无所取材故也。”其言似矣。然业进士者之诵《册府》及《秀句》,亦何以异于业明经者之诵帖括邪?此则仍是尚文之风气为之耳。

明法:《新志》云:“试律七条,令三条。全通为甲第,通八为乙第。”《通典》云:“试律令各十帖,试策共十条。”《注》云:“律七条,令三条。”又云:“全通为甲,通八以上为乙,自七以下为不第。”《新志》辞亦不具。

书学:《新志》云:“先口试,通,乃墨试。《说文》《字林》二十条,通十八为第。”《通典》云:“试《说文》《字林》凡十帖,《注》云:“《说文》六帖,《字林》十帖。”口试无常限,皆通者为第。”

《新志》云:“凡算学:录大义本条为问答,明数造术,详明术理,然后为通。试《九章》三条,《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周髀》《五经算》各一条,十通六。《记遗》《三等数》帖读十得九为第。试《缀术》《缉古》,录大义为问答者,明数造术,详明术理;无注者合数造术,不失义理;然后为通。《缀术》七条,《缉古》三条,十通六,《记遗》《三等数》帖读十得九为第。落经者虽通六不第。”其辞似有衍错。《通典》云:“试《九章》《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周髀》《五经》《缀术》《缉古》帖各有差,《注》云:《九章》三帖,《五经》等七部各一帖,《缀术》六帖,《缉古》四帖。兼试问大义,皆通者为第。”

《旧书·职官志》云:“旧无五经学科。自贞元五年一月,敕特置三礼、《开元礼》科。长庆二年二月,始置三传、三史科。后又置五经博士,检年月未获也。”《通典·选举典》云:“贞元二年六月,敕自今已后,其诸色举选人中,有能习《开元礼》者,举一人同一经例。《新志》云:贞元二年(786年),“诏习《开元礼》者举同一经例”。辞不完具。选人不限选数许集。问大义一百条,试策三道。全通者超资与官。义通七十条,策通两道以上者,不在放限。其有散试官能通者,亦依正员例处分。《新志》云:凡《开元礼》,通大义百条、策三道者,超资与官。义通七十、策通二者及第。散试官能通者依正员例,辞亦不确。五年五月,敕自今以后,诸色人中有习三礼,前资及出身人依科目选例。吏部考试,白身依贡举例。礼部考试,每经问大义三十条,试策三道。所试大义,仍委主司于朝官、学官中拣择精通经术三五人闻奏,主司与同试问。义、策全通者为上等,特加超奖。大义每经通二十五条以上,策通两道以上为次第,依资与官。如先是员外、试官者,听依正员例。其诸学生愿习三礼及《开元礼》者并听。仍永为常式。九年五月,敕其习《开元礼》人,问大义一百条,试策三道。全通者为上等。大义通八十条以上,策两道以上为次等。余一切并准三礼例处分。仍永为常式。其选授之法,亦同循前代。”则三礼始贞元五年(789年),《开元礼》实始二年(786年)也。《十七史商榷》云:李涪以《开元礼》及第,见《北梦琐言》第九卷。其三传、三史,《新志》谓始长庆三年(823年)。云:是年,“谏议大夫殷侑言:三史为书,劝善惩恶,亚于六经。比来史学都废,至有身处班列,而朝廷旧章莫能知者。”于是立史科及三传科。又云:“凡三传科:《左氏传》问大义五十条,《公羊》《穀梁传》三十条。策皆三道。义通七以上,策通二以上为第。白身视五经,有出身及前资官,视学究一经。”“凡史科:每史问大义百条,策三道。义通七、策通二以上为第。能通一史者,白身视五经三传,有出身及前资官,视学究一经。三史皆通者奖擢之。”此数科,皆因当时治此学者少而设,寓有奖劝之意。然石晋天福五年(940年),礼部侍郎张允奏罢明经之辞曰:“窃窥前代,未设诸科,始以明经,俾升高第。”其时明经所试,“悉苞于九经、五经之中,无出于三礼、三传之内”,薛《史·选举志》。则设科实未免 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