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选 举(上)(第6/12页)

道举:《新志》云:“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始置崇玄学,习《老子》《庄子》《文子》《列子》,亦曰道举。其生,京、都各百人,诸州无常员。官秩、荫第同国子,举送、课试如明经。”“天宝十二载(753年),道举停《老子》,加《周易》。”《通典》云:“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始于京师置崇玄馆,诸州置道学,生徒有差,谓之道举。举送、课试之法,与明经同。”《通鉴》则云:“开元二十五年正月,初置玄学博士,每岁依明经举。”三说互有异同,未知孰是。疑二十五年(737年)仅立博士,至二十九年(741年),乃大备馆、学之制也。《新志》崇玄学之名恐非是,当如《通典》作馆。不言州学,亦漏也。

《新志》云:“凡童子科,十岁已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卷诵文十通者与官,通七者与出身。”案《旧书·王丘传》:年十一,童子举擢第,时类皆以诵经为课,丘独以属文见擢,由是知名;则能属文者,亦不限于讽诵也。《杨绾传》:绾奏孝弟力田,宜有实状;童子越众,不在常科;同之岁贡,恐长侥幸之路。诏停之。《通考》:广德二年(764年),停童子岁贡,谓是也。《通考》又云:“大历三年(768年),又复之。仍每岁令本贯申送,礼部同明经举人之例,考试讫奏闻。十年(775年),再停之。开成三年(838年),敕诸道应荐万言及童子,起今以后,不得更有闻荐。”《注》云:“虽有是命,而以童子为荐者,比比有之。”又云:“后唐同光三年(925年),礼部贡院奏:今后童子,委本州府依诸色举人考试,经解送省,任称乡贡童子。长吏不得表荐。若无本处解送,本司不在考试之限。

天成三年(928年),敕近年诸道解送童子,皆越常规,或年齿渐高,或神情非俊,或道字颇多讹舛,或念书不合格文。此后应州府不考艺能,滥发文解,其逐处判官责罚。仍下贡院,将解到童子,精加考校。须是年颜不高,念书合格,道字分明,即放及第。长兴元年(930年),敕童子准往例委诸道表荐,不得解送。每年所放,不得过十人。仍所念书并须是正经,不得以诸子书虚成卷数。及第后十一选集,初任未得授亲民官。广顺三年(953年),户部侍郎权知贡举赵上交奏:童子元念书二十四道,今欲添念书通前五十道,念及三十道者放及第,从之。”合观诸敕,而知当时童子一科,徼幸之习深矣。

《新书·艺文志》丁部别集类,有郁浑《百篇集》一卷。《注》云:“浑尝应百篇举,寿州刺史李绅命百题试之。”案《通考》载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有赵昌国者,求应百篇举。上出杂题二十字,曰“松风雪月天,花竹鹤云烟。诗酒春池雨,山僧道柳泉。”各令赋五篇,篇八句。逮日旰,仅成数十首,率无可观。上以此科久废,特赐及第,以劝来者。仍诏有司:“今后应百篇举,约此题为式。”《注》云:“谓一日作诗百篇,不设此科,求应者即试之。”唐时疑亦如此,但如郁浑者,乃求试于州耳。晋天福五年(940年),与明经并停,见下。然则五代时亦成常举也。

武举,《新志》叙于卷末,云起武后时。“长安二年(702年),始置武举。其制,有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翘关长丈七尺,径三寸半。凡十举。后手持关,距出处毋过一尺。负重者,负米五斛,行二十步。皆为中第。亦以乡饮酒礼送兵部。《旧书·职官志》:兵部,“员外郎一人,掌贡举及杂请之事。凡贡举,每岁孟春,亦与计偕。有二科:一曰平射,二曰武举”。《通典》云:“长安二年(702年),教人习武艺。其后每岁如明经进士之法,行乡饮酒礼,送于兵部。其课试之制:画帛为五规,置之于垛,去之百有五步,列坐引射,名曰长垛。又穿土为埒,长与垛均,缀皮为两鹿,历置其上,驰马射之,名曰马射。又断木为人,载方版于顶上,凡四偶人,互列埒上,驰马入埒,运枪左右触,必版落而人不踣,名曰马枪。皆以儇好不失者为上。兼有步射、穿札、翘关、负重、身材、言语之选。通得五上者为第。其余复有平射之科。不拘色役,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又制为土木马,于里闾间教人习射。”其选用之法不足道,故不复书。”《通考》云:“《选举志》言唐武举选用之法不足道,故不详书,然郭子仪自武举异等中出,岂可概言其不足道邪?唐《登科记》所载异科出身者众,独轶武举,亦一欠事。”案《旧书·子仪传》:“始以武举高等,补左卫长史。”高等,《新传》作异等。然亦常选也。沈既济尝欲停之,曰:“武后置武举,恐人忘战。今内外邦畿,皆有师旅,偏裨将校,所在至多,诚宜设法减除,岂复张门诱入?况若此辈,又非骁雄。徒称武官,不足守御;虽习弓矢,不堪战斗;而坐享禄俸,规逃征徭。今请悉停,以绝奸利。”可以见其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