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官 制(上)(第5/8页)

炀帝分太府置少府,与长秋、国子、将作、都水为五监。唐改长秋监为内侍省,而有军器监,亦五监也。少府监:初置监、少监、丞,后改监、少监曰令、少令,掌百工技巧之政。武德初废之,以所属诸署还隶太府。贞观元年(627年),复置,而诸冶、铸钱、互市等监亦隶焉。互市监:隋时隶四方馆。四方馆者,炀帝所置,以待四方使者。后罢之。有事则置,名隶鸿胪寺。唐以互市监隶少府。可见是时之互市,重在皇室之所求也。

国子,隋初曰寺。置祭酒一人。统国子、太、四门、书、算五学。开皇十三年(593年),改寺为学,隶太常。仁寿元年(601年),又罢学。惟立太学一所。炀帝复置曰监。加置司业及丞。唐初曰国子学,隶太常。贞观改监。时分将作为少府,通将作为三监。统国子、太、四门、律、书、算六学。律学隋隶大理。天宝五载(746年),置广文馆,亦隶焉。

将作,隋初为寺,置大匠一人。开皇二十年(600年)为监,以大匠为大监,加置副监。炀帝改曰大匠、少匠,旋复。后又改曰令、少令。武德初,仍称大匠、少匠。后又改曰大监、少监。掌土木工匠之政。百工等监采伐材木者亦隶焉。

都水,隋初曰台,置使者及丞。有河堤谒者六十人,领掌船局有都水尉二人。及诸津。上津尉一人,丞二人。中津尉丞各一人。下津典作一人,津长四人。开皇三年(583年),废入司农。十三年(593年),复置。仁寿元年(601年),改监。更名使者为监。炀帝复为使者。大业五年(609年),复为监。加置少监。又改为令、少令。统舟楫、河渠二署。皆有令丞。武德初,废都水监为署。贞观六年(632年),复为监。改令曰使者。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不隶将作监。明年,废舟楫署,仍领河渠署。河堤谒者属焉。诸津改尉曰令,皆有丞。

军器监,开元三年(715年)置,有监、丞。唐初有武器监,后废,军器皆出少府左藏署。总弩坊、甲坊二署。掌缮甲弩,以时输武库。两京武库署属卫尉寺。

秘书省,隋置监、丞各一人。炀帝增置少监一人。后改监、少监为令、少令。武德初,复为监、少监。隋领著作、太史二曹。武德改曰局。后太史或曰监,或曰局,其名亦或曰浑天,或曰浑仪,或曰太史,又或隶秘书或否。天宝元年(742年)以后,不复隶秘书。乾元元年(758年),改其名曰司天台。

隋初,以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为五省。炀帝改内侍省为长秋监,而取殿内监之名,以为殿内省。置监、少监、丞各一人。唐少监、丞各二人。掌诸供奉。统尚食、尚药、尚衣、尚舍、尚乘、尚辇六局。各置奉御,而以直长贰之。唐因之,而更省名曰殿中。尚乘局,本太仆之职,掌左右六闲。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置仗内六闲,亦号六厩,以殿中丞检校仗内闲厩,以中官为内飞龙使。圣历中,置闲厩使,以殿中监承恩遇者为之,分领殿中太仆之事,而专掌舆辇牛马。自是宴游供奉,殿中监皆不与。开元初,闲厩马至万余匹,骆驼、巨象皆养焉,以驼、马隶闲厩,尚乘局名存而已。《新书·百官志》。《旧书·职官志》曰:“开元初,以尚乘局隶闲厩使,乃省尚乘,其左右六闲及局官,并隶闲厩使。”闲厩使押五坊以供时狩,厉民殊甚。参看第八章第三节。

隋内侍省有内侍、内常侍、内给事、内谒者监、内谒者、内寺伯等官,领内尚食、掖庭、宫闱、奚官、内仆、内府六局,并用宦者。炀帝改为长秋监。置令、少令各一人,丞二人,并用士人。余用宦者。《通典》。而改内常侍曰内承奉,内给事曰内承直。罢内谒者官。后复置。其属有掖庭、官闱、奚官三署,亦参用士人。唐复为内侍省,专用宦者。内侍、内常侍、内给事之名,亦复其旧。所领有掖庭、宫闱、奚官、内仆、内府及太子内坊六局。初隶东宫。开元二十七年(739年),隶内侍为局。太宗定制,内侍省不置三品官。内侍是长官,阶四品。《旧书·宦者传》。天宝十三载(754年),置内侍监二员,正三品,始隳其制。《通鉴注》曰:杨思勗以军功,高力士以恩宠,皆拜大将军,阶至从一品,犹曰勋官也。今则职事官矣。中叶后,京师兵柄,归于内官,号左右军中尉。将兵于外者,谓之观军容使。而天下军镇节度使,皆内官一人监之。《旧书·职官志》。五代时,前蜀王衍,且以宦者王承休为天雄军节度使焉。欧《史·前蜀世家》。而唐末之枢密使,为祸尤烈,见下。

隋有左右卫、掌宫掖禁御,督摄仗卫。左右武卫、领外军宿卫。左右武候,掌车驾出先驱后殿。昼夜巡察、执捕奸非、烽候道路水草所置,巡狩师田,则掌其营禁。又有左右领、掌侍卫左右,供御兵仗。左右府,各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左右监门府,掌宫殿门禁及守卫事。各将军一人。左右领军府,各掌十二军籍帐、差科、辞讼之事。不置将军。开皇十八年(598年),又置备身府。炀帝改左右卫为左右翊卫,左右备身为左右骁卫,左右武卫依旧名。改领军为左右屯卫,加置左右御,改左右武候为左右候卫,是为十二卫。各置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又改左右领、左右府为左右备身府,掌侍卫左右。各置备身郎将一人,左右监门依旧名。改将军为郎将,各置一人。凡十六府。唐有左右卫,隋左右翊卫,武德五年(631年),改曰左右卫府。龙朔二年(662年)去府字。左右骁卫,武德五年(631年),改左右骁骑卫曰左右骁骑府。龙朔二年(662年),省府字。光宅元年,改曰左右武威卫。神龙元年(705年)曰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唐初仍旧名为府。龙朔二年(662年),省府字。光宅,改为鹰扬卫。神龙,复。左右威卫,隋左右屯卫。武德五年(631年)改。龙朔二年(662年)曰左右武威卫。光宅,曰豹韬。神龙,复。左右领军卫,唐采旧名置,见《通典》。龙朔,曰戎卫。咸亨元年(670年),复。光宅,曰玉钤。神龙,复。左右金吾卫,隋候卫。龙朔取古名改。左右监门卫,本府,龙朔去府字为卫。左右千牛卫,炀帝左右备身府。武德仍曰左右府。显庆五年(660年),改为左右千牛卫。龙朔二年(662年)曰奉宸卫。神龙,复。凡十六卫,各有大将军一人,将军总三十人。是为南衙。其北衙:《旧志》数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盖据肃宗前言之。《新志》云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则据德宗后言之。《新书·宦官传》崔胤言:“贞元、元和,分羽林卫为左右神策军”,则羽林入于神策矣。及诛宦官,胤判六军十二卫,则其名仍为羽林、龙武、神武,参看第九节。北衙六军,亦置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三人,左右神策军又有护军中尉。兴元元年(784年),尝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