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官 制(上)(第3/8页)

既济传》:“子传师,召入翰林为学士。改中书舍人。翰林缺承旨,次当传师,穆宗欲面命。辞曰:学士院长,参天子密议,次为宰相,臣自知必不能。愿治人一方,为陛下长养之。因称疾出。”唐之学士,弘文、集贤,分隶中书、门下省,弘文馆:武德四年(621年)置,隶门下省,曰修文馆。九年(626年),改曰弘文。神龙元年(705年),避孝敬皇帝讳,改曰昭文。二年(706年)曰修文。景云中,复为昭文。开元七年(719年),复为弘文。集贤殿书院:开元五年(717年),乾元殿写四部书,置乾元院使。六年(718年),更号丽正修书院,置使及检校官,改修书官为丽正殿直学士。十二年(724年),改集贤殿书院,隶中书省。弘文、集贤,皆五品已上为学士,六品已上为直学士。而翰林学士独无所属,故附列于此云。”《旧志》附中书省后。案唐世之尊崇学士,始于太宗为天策上将时。时作文学馆,下教,以杜如晦等十八人以本官为学士。凡分三番,递宿阁下。暇日访以政事,讨论坟籍。见《新书·褚亮传》。此时虽或与秘谋,究非国政,即贞观时召以草制,亦不过取其文辞。其密参政事以分宰相之权者,实始于高宗时之北门学士。见新、旧《书·刘袆之、元万顷传》。然未几仍复其旧。《新书·张说传》:“常典集贤图书之任。后宴集贤院。故事,官重者先饮。说曰:吾闻儒以道相高,不以官阀为先后。太宗时修史十九人,长孙无忌以元舅每宴不肯先举爵。长安中与修珠英,当时学士,亦不以品秩为限。于是引觞同饮。时伏其有体。中书舍人陆坚以学士或非其人,而供拟太厚,无益国家者,议白罢之。说闻曰:古帝王功成则有奢满之失。今陛下崇儒向道,躬自讲论,详延豪俊,则丽正乃天子礼乐之司,所费细而所益者大。陆生之言,盖未达邪?”又《隐逸·贺知章传》:“张说为丽正殿修书使,表知章及徐坚、赵冬曦入院撰《六典》等书。累年无功。开元十三年(725年),迁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一日并谢。宰相源乾曜语说曰:贺公两命之荣,足为光宠,然学士侍郎孰为美?说曰:侍郎衣冠之选,然要为具员吏。学士怀先王之道、经纬之文,然后处之,此其为间也。”当时之尊学士,不过如此而已。然此已为崇儒重道之意。《文艺传》云:“中宗神龙二年(706年),于修文馆置大学士四员,学士八员,直学士十二员,象四时、八节、十二月,凡天子飨会游豫,惟宰相及学士得从,当时人所歆慕。然皆狎猥佻佞,忘君臣礼法,惟以文华取幸。”此则弄臣而已。《旧书·熊望传》云:“昭愍嬉游之隙,学为歌诗。以翰林学士崇重不可亵狎,乃议别置东头学士,以备曲宴赋诗。令采卑官才堪任学士者为之。”昭愍之荒纵,岂必愈于中宗,而所为相异如此,可见翰林学士之位望,前后不同矣。《新书·张说传》之陆坚,《旧书》作徐坚。中叶以后,时事艰难,侍从者乃多参秘计。如代宗时之柳伉,伉上书请诛程元振,事见第五章第四节。《困学纪闻》云:“东坡谓及其有事且急也,虽代宗之庸,程元振之用事,柳伉之贱且疏,而一言以入之,不终朝而去其腹心之疾。愚按登科记:伉乾元元年(758年)进士。翰林院故事载宝应以后,伉自校书郎充学士,出鄠县尉,改太常博士、兵部员外、谏议大夫,皆充学士。《新唐书·程元振传》云:太常博士、翰林待诏柳伉上疏,以翰林故事考之,伉是时为学士,非待诏也。伉以博士在禁林,职近而亲,不可谓贱且疏。”案伉是疏盖出代宗授意,说已见前。德宗时之陆贽,德宗任贽最久,然即位即召张涉,后吴通玄等亦居翰林中,尚不独一贽也。顺宗时之王叔文,文宗时之李训是也。至此,其所司者已非复文辞。而陆贽攻吴通玄,犹以还职舍人为言,亦可谓昧于时务矣。其辞云:“承平时,工艺书画之徒,待诏翰林,比无学士。祗自至德后,天子召集贤学士于禁中草书诏,因在翰林院待进止,遂以为名。奔播之时,道途或豫除改,权令草制。今四方无事,百揆时序,制书职分,宜归中书舍人。学士之名,理须停寝。”所攻者正其身所曾经,可谓过河拆桥矣。五代时,后唐明宗不通文字,四方章奏,常使安重诲读之。重诲亦不知书,奏读多不称旨。孔循教重诲求儒者置之左右。而两人皆不知唐故事,于是置端明殿学士,以冯道及赵凤为之。初班在

翰林学士下,而结衔又在官下。明年,凤迁礼部侍郎,因讽任圜升学士于官,又诏班在翰林学士上。《新五代史·赵凤传》。此实通事之职,未足拟唐之学士也。石晋时,李瀚为翰林学士,好饮而多酒过。高祖以为浮薄。天福五年九月,诏废翰林学士。按《唐六典》,归其职于中书舍人。而端明殿、枢密院学士皆废。及出帝立,桑维翰为枢密使,复奏置学士,而悉用亲旧为之。《新五代史·桑维翰传》。可见其职仍居亲近也。南唐亦尝置宣政院于禁中,以翰林学士给事中常梦锡领之,专典机密云。《通鉴》后晋齐王开运三年(94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