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德意志的莫扎特”(第3/6页)

阿贝尔特的言论也许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恩斯特·莱维茨基1918年11月发表于《莫扎特学院消息》(Mozarteums Mitteilungen)的文章《莫扎特书信中显示的德意志性》(Mozarts Deutschtum nach seinen Briefen)的影响。如其标题显示,莱维茨基的文章察看了莫扎特书信中特定的一小批,首要目的就是以纯粹的德意志中心色彩来呈现这位作曲家,把他描绘为憎恶外国音乐家之影响的坚定的爱国主义者,而同时认可其音乐的世界性影响力。文章强调了莫扎特的信念:“他的作品在构思和具体写作方面,本质上是完全德国的,即便在使用意大利语文本的歌剧杰作中,其创作者的德国心和德国情感也总是鲜明的。”[66]接着,作者通过仔细地筛选、引用主要写于1778年至1785年间的书信,来彰显这种德国心和德国情感,作曲家本人的重要言论更用宽型字体加以强调。莱维茨基也对材料加上一些尖锐的评论,例如针对莫扎特给安东·克莱恩的那封信,他就提出,莫扎特对于像日耳曼人那样思考、行动、说话、歌唱会带来永久耻辱的那种嘲讽的爆发,是一个有理且必须的警告,因为在当时,外国人充斥着德国,特别在文化界。而德国人花了多久才认识到他们自己的艺术并做起莫扎特在他们自己的国家所要求的事情啊![67]

如果脱离了语境,脱离了对莫扎特如此宣誓效忠的“德国”究竟为何的任何认真考察,文中的这些引用就会把作曲家展现为一个强烈的仇外者。莱维茨基在文章结尾处另外转引奥托·雅恩(Otto Jahn)1856年发表于《新柏林音乐时报》(Neue Berliner Musikzeitung)的一篇文章中的一个莫扎特生平事件,更有力地加强了这种印象。这一事件发生于1789年,讲的是莫扎特在柏林和大提琴演奏家让—皮埃尔·杜波尔(Jean-Pierre Duport)的一次不快的交锋。杜波尔请求莫扎特用法语和他说话时,莫扎特拒绝了,据传他当时说的是:“一个在德国住了有些年头、吃着德国饭的外国小混混也应该能够说德语,无论他的法国嘴巴有多适合或多不适合这种语言。”[68]

和阿贝尔特为《莫扎特传》写的序一样,莱维茨基的文章出现在战争结束、政治极不稳定之时,也不是巧合。尽管这样的文章仅在一小群专业读者之间流传,但它如果发表于1933年之后,其计策、情感和学术手段也不会格格不入。

莫扎特:德国人还是奥地利 人?

在纳粹掌权后民族复兴的气候中,谈论任何文化和历史方面的重要人物,都必须把他们的德国爱国主义放在中心位置。因此,可以预见,由莱维茨基专门选出并进行仔细研究的书信将得以广泛流传,任何地方主打莫扎特作品时也都会加以强调。因此,几乎所有关于莫扎特的书写——无论在音乐厅还是歌剧院节目册中,在新闻报道还是音乐学刊物中——都回响着同样的情感,强调莫扎特明确宣扬的对祖国的爱。[69]

有大量冗长的重复性材料,本质上说的都是同样的民族主义莫扎特观,即“一战”以来的莫扎特文献已经坚实地建立起来的观念。与其察看这些材料,不如看看纳粹在何种程度上成功地用莫扎特的德国性来服务于他们自己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目的——那要有用得多。一个早期的目标是破坏奥地利共和国的独立,为德国和奥地利最终的合并铺路。在这方面,莫扎特的遗产被用作攻击奥地利人的文化宣传武器。当时奥地利人依然认为莫扎特是他们自己的作曲家。萨尔茨堡音乐节因其当时正被犹太人的利益所主导,对纳粹来说格外麻烦,这在纳粹看来是对莫扎特德国精神的背叛。纳粹上台后,几乎立刻就开始破坏音乐节的生存状态。在另一件事上,当局甚至可能受到比利时警方举动的鼓舞而对萨尔茨堡展开攻击。纳粹的隔离主义文化政策严重限制雇佣外国人,比利时警方对此作出回应,在1933年5月禁止马尔默迪(Malmédy)和圣维特(St.Vith)上演《费加罗的婚礼》。这一措施间接承认了莫扎特是德国人。[70]

为反制奥地利的宣传,纳粹试图强化莫扎特是德国爱国者这一观念,不仅通过印刷品宣传,也通过改编他的音乐、组织特别的莫扎特音乐节来做到这一点。在这一时期,歌颂国家的情感压倒一切。在这种情感的鼓舞下,莱比锡的基斯特纳和西格尔出版社(Kistner&Siegel)于1933年5月出版了莫扎特的《德国颂》(Hymne an Deutschland)。我们不必补充说莫扎特的作品中根本没有这一标题的曲子。然而音乐却是可信的,其素材出自英雄戏剧《埃及王泰莫斯》(Thamos, König in Ägypten)的第一段合唱“太阳,你已落去”(Schon weichet dir, Sonne)。这部改编作品出自知名编辑马克斯·弗里兰德(Max Friedlaender)之手,手法上为了符合混声合唱、男声合唱或学校合唱的要求而有商业考虑。他把原曲的文本换成了瓦勒里安·托尔尼乌斯(Valerian Tornius)所作的爱国诗,开篇是“我们赞美您,德国!我们的家乡!”(Dich preisen wir, Deutschland!Heim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