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劳动贫民(第4/8页)

在这些一般性的冲击之外,还要加上特殊类型劳动贫民所面对的特殊灾难。如我们所见,在工业革命初期,并没有把所有劳工都推进机械化的工厂中。相反,在少数已机械化和大规模生产的地区周围,增加了许多前工业革命的手工业者、某些种类的技术工人,以及家庭和作坊的劳工大军,工业革命常常改善了他们的处境,特别是在劳动力长期短缺的战争期间。19世纪20和30年代,机器和市场的无情发展,开始把他们甩到一旁。在这样的过程中,独立人变成了依附者,人则变成了“人手”。在经常是极其苛刻的条件下,产生了许许多多丧失社会地位、贫困无告,以及忍饥挨饿的人群——手织工、网状织物编织工等等——他们的处境甚至使多数铁石心肠的经济学家都感到恐惧。这些人并不是技术不熟练或愚昧无知的下等人。类似在19世纪30年代被搞得七零八落的诺里奇(Norwich)和邓弗姆林(Dunfermline)织工,过去通过谈判确定的“价目单”已变成废纸片的伦敦家具制作工,已沉沦于血汗和工场泥淖、变成流浪无产者的欧洲大陆技术工人,以及已丧失其独立性的手工业者等等,这些人都曾经是技术最熟练、教育程度最高、最能自立的工人,是劳动人民的精英。[5] 他们不知道,他们周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很自然,他们会寻求出路,甚至更自然的是,他们会抗议。[6]

在物质上,新兴的工业无产阶级可能多少有所改善。但同时他们却是不自由的,要在老板或监工的强力控制下,忍受极其严苛的纪律管束,他们得不到法律援助来对付老板监工,因为公共保护才刚刚起步。他们不得不在老板规定的钟点和轮班时间工作,接受老板为了确保或增加利润而施行的惩罚和罚款。在一些闭塞的地区和行业中,他们不得不在老板的商店里购物,还常常得被迫领取实物工资(这样可使厚颜无耻的雇主赚取更多利润),或住在老板提供的房子里。无疑,农村小伙子或许会认为这种生活比起他们的父辈,依赖性可能小一点,情况或许还要好一些;而且在欧洲大陆那种带有强烈家长制传统的行业里,老板的专横,至少部分被安全感、教育以及有时提供的福利设施所抵消。但对自由人来说,进入这样的工厂充当一个“人手”,无异于陷入一种奴隶状态,因此除非快要饿死,否则他们都宁可避而远之。即使进了工厂,他们在抵制严厉纪律方面,也要比女工和童工顽强得多。所以工厂主人多半倾向于招收女工和童工。当然,在19世纪30和40年代的部分时间里,即使是工厂里的无产阶级,他们的物质状态也趋于恶化。

不管劳动贫民的实际状况如何,毫无疑问的,他们当中每一个稍会思考的人——那些不接受穷人命该受苦受难、不相信命运无法改变的人——都认为:劳工是受到富人的剥削才变得穷困,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而穷人受苦就是因为富人受益。资产阶级的社会机制,根本就是残酷不公而且不合人道的。《兰开夏合作者》(Lancashire Cooperator)一书写道:“没有劳动就没有财富。工人是一切财富的源泉。是谁种植、饲养了一切食品之源?是吃得半饱的穷苦劳工。是谁建造了被不事劳动和不事生产的富人所占有的房屋、大厦和宫殿?是工人。是谁纺出了所有纱线和织出了所有布匹?是纺纱工和织布工。”然而,“劳工始终是穷人和赤贫者,而那些不干活的却是有钱人,并且拥有过分充足的财富”。[20] 而绝望的农村雇工(甚至到今天,黑人灵歌歌手还在重复吟唱着),说得虽没那么清晰,但也许更加深刻:

如果生命可以用金钱来买的话,

那么富人可以活,穷人就该死。[21]

3

劳工运动对穷人的呼声做了回应。我们不应把劳工运动和历史上经常可见的集体反抗相混淆,后者所反对的只是难以忍受的苦难;甚至也不应与已成为劳工特有的罢工或其他斗争形式相混淆。劳工运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之前。但19世纪劳工运动的新现象,是阶级觉悟和阶级抱负。“穷人”不再讨好“富人”。一个特定的阶级,劳工、工人或无产阶级,面对着另一个阶级,雇主或资本家。法国大革命赋予这个新兴阶级信心,工业革命则使它铭记经常动员的必要性。适当的生活,并不是偶尔的抗议便能实现的,那种抗议只能恢复早已稳定但暂时被打乱的社会平衡。它需要的是永远保持警惕、加强组织并进行活动的“运动”——工会、互助会或合作社,以及工人阶级学校、报刊或宣传鼓动。但是,那种不断翻新、快速更动而且几乎吞噬他们的社会变革,促使劳工们以自身的经验和要与压迫者相抗衡的理想为基础,从全面改造社会这个角度进行思考。合理的社会应当是合作的,而非竞争的;是集体主义的,而非个人主义的。应该是“社会主义的”。而且它代表的不是自由社会的永恒理想,而是一种长久而且切实可行的现存社会替代物。穷人总是把自由社会的理想置诸脑后,只有在个别情况下,他们才会考虑进行普遍的社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