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西汉郡国官的秩级相对下降(第3/12页)

其次再看谒者。《汉书·百官公卿表》:“谒者掌宾赞受事,员七十人,秩比六百石。”中央的谒者比六百石,而王国谒者比四百石,低下两等。

再看礼乐长、卫士长、医工长、永巷长、祠祀长,他们都是比四百石。查《汉表》:太常之下有太乐令、祠祀令、太医令,卫尉之下有卫士令,少府之下有永巷令。据《续汉志》,它们都是六百石。又《秩律》,大祝令、长信祠祀令、长信永巷令,秩各六百石。那么同类官职,置于中央者称令、秩六百石,置于王国者称长、秩比四百石,也是高下有别的。赵平安先生的研究进而显示,西汉王国群卿属官只称长,不称令,如长水祝长、御府长、靖园长、菑川厩长、齐宦者长、齐祠祀长、齐工长印、齐哀庙长、信都食官长等等。这与《史记》、《汉书》所见王国诸署官称“长”的情况是一致的(11)。《汉表》说汉景帝中元五年裁抑王国官制时,“诸官长丞皆损其员”,称“长丞”而不称“令丞”,那么汉景帝已把王国的诸署令改为诸署长了。

最后是郎中。中央的三署郎中秩比三百石,王国郎二百石,也矮一头。

二 王国丞相的秩级下降

本节专门讨论王国丞相的地位变化。

汉高帝时的王国丞相,也有称“相国”的,曹参就是齐王刘肥的相国。但“孝惠帝元年(前194年)除诸侯相国法,更以参为齐丞相”(12)。称“相国”比称“丞相”高一等,这从掾史等级上也反映出来了。《汉旧仪》:“汉初置相国史,秩五百石。后罢,并为丞相史”;“丞相、太尉、大将军史,秩四百石。”相国之史五百石,而丞相之史四百石,恰低一级。吕后之时的《二年律令·津关令》中,既有“相国上内史书”、“相国上中大夫书”等语,又有“相国上长沙丞相书”之辞,反映了中央设“相国”,而长沙国的相只称“丞相”而已。王国不得称“相国”,这对王国官之地位,是个稍予降抑之举。

《二年律令·秩律》并无丞相,因为其时丞相无秩。史书既称汉初王国“百官皆如朝廷”,那么王国丞相也应无秩。丞相无秩名,也可以表示此官尊贵,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用秩级。那么,王国丞相在什么时候纡尊降贵,跟百官一样有了“若干石”秩级呢?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六月“更命诸侯丞相曰相”,我想那时其秩级就有了变化。首先从所佩印章看:

太史公曰:高祖时诸侯皆赋,得自除内史以下,汉独为置丞相,黄金印。诸侯自除御史、廷尉正、博士,拟于天子。自吴楚反后,五宗王世,汉为置二千石,去“丞相”曰“相”,银印。(《史记》卷五九《五宗世家》)

查《汉书·百官公卿表》:“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青绶。”使用银印的官职中,最高的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在汉初为二千石,汉景帝时大约已是中二千石了。王国相由黄金印改用银印时,我猜其秩级大概是中二千石。

由官吏赐爵时的同等待遇,也可以得出类似结论。有一段时间,中二千石的赐爵与诸侯相的赐爵相同。《史记》卷十一《孝景本纪》后元元年(前143年):“赦天下,赐爵一级,中二千石、诸侯相爵右庶长。”这时中二千石和诸侯相同赐“右庶长”之爵,我想就是二者地位相当,诸侯相秩中二千石之证。此后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曾赐中二千石爵右庶长,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年)、汉元帝初元二年(前47年)曾赐御史大夫爵关内侯、中二千石爵右庶长。遂知中二千石赐爵右庶长,乃是通例。换言之,汉景帝在把王国丞相改名为“相”时,还将其秩级定为中二千石。由此,王国相不再跟天子之相“尊无异等”了,而是降到了诸卿的同列(13),不是升,而是降了。

史料又显示,汉武帝、汉宣帝时诸侯王的丞相降至秩真二千石,汉元帝时又再度下降:

1.汲黯:居数年,会更五铢钱,民多盗铸钱,楚地尤甚。上(汉武帝)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汲)黯为淮阳太守……令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七岁而卒。(《史记》卷一百二十《汲郑列传》)

2.《史记集解》如淳曰:诸侯王相在郡守上,秩真二千石。律,真二千石俸月二万,二千石月万六千。(《汲郑列传》引)

3.汉武帝论征匈奴之功:唯西河太守常惠、云中太守遂成受赏,遂成秩诸侯相,赐食邑二百户,黄金百斤,惠爵关内侯。(《汉书》卷五五《霍去病传》)

4.孔霸:宣帝时为太中大夫,以选授皇太子经,迁詹事,高密相。是时,诸侯王相在郡守上。(《汉书》卷八一《孔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