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分等分类三题之一:“比秩”与“宦皇帝者”(第4/18页)

一些古书的旧注,把“宦”释之为“仕”。考虑到“宦”是仕途的一个起点,求宦大抵也是为了求仕,所以这么解释也是可以的。但我们也得知道,那只是广义的“宦”。要是说精确了,“宦”就只是仕途中的第一阶段了,即做中官、侍从、郎卫或做家臣的阶段。

贵族子弟想做官,就得先侍奉国君。如何看待这个制度呢?下面提供四点分析。第一,近卫士官以亲贵子弟担任,可以提高近卫军的可靠性与忠诚度。在专制与法制高度成熟时,帝王们用不着靠亲贵子弟来保障安全;所以士庶子做近卫士官的制度,在早期社会相对发达,其时政治的法理化程度不高,统治者要更多地依赖亲信,而不是依赖法制。

第二,贵族子弟被编制起来承担职役,也是早期社会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一种方式。在历史早期的小型社会中,不容许贵族子弟像后代纨绔膏粱那样无所事事,寄生虫般地消耗社会资源。贵族青年即使没出仕,也不能家里呆着闲着,有很多事情要由他们来做。商鞅变法的时候,就曾把“余子”编制起来让其服役(19)。那并不是商鞅心狠,按照传统,“余子”们本来就该承担职事的。《逸周书·籴匡篇》中的“余子务艺”、“余子务穑”、“余子倅运”,大概都与余子的劳役相关(20)。战国晋系玺印中有二枚“左邑余子啬夫”印,一枚“余子啬夫”印(21)。这种啬夫,大约就是专管“余子”的官儿。“左邑余子啬夫”所管,大概是魏国河东郡左邑的余子(22)。那么春秋时编制“余子”的制度,战国犹存,甚至成了一种特定身份之称了。成语“邯郸学步”的主角,就是一位“寿陵余子”(23)。

第三,“宦于王”的制度,构成了贵族与君王相结合的一种特殊纽带。周代政体是一种“等级君主制”,有地有民者就可以称“君”,卿大夫们在自家领地上都算是“君”,他们的实力经常足以抗衡君王。不过现在有了这样一个制度:卿大夫的子弟要离开家族和领地,而去宫廷奉侍君主。那也是一种“委质”,把儿子“委”给了国君做人质。正如学者所指出,贵族子弟给君主做侍卫,具有“质子”的意义。爱子在君王的手里捏着,想造反就得留神骨肉给君王宰了。想到自己“不朽而自私的基因”(24)无法延续,家族血脉将戛然而止,领主们一定不寒而栗;其离心倾向由此大为削弱,君权则得到了强化。“宦于王”是贵族与君王间的一种政治交易,交易中君王是强势的一方。

进而第四,贵族出任朝官前要先做侍卫,先行与君王建立个人依属关系。“仕于朝”之前必须“宦于王”,即令是王朝显贵,当年也可能做过君王的臣隶,是在君王的哺育下茁壮成长起来的;执虎子、掌唾壶的事没准儿都干过,遇到了事变还得效命送死。在“宦于王”时,他们必须旁置了对家族的忠诚,转而把一颗颗红心献给国君。借用曹魏嵇康的说法:“此犹禽鹿,少见训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25)贵族们在少年时代,就通过“宦于王”而“少见训育”了,长大后就不致于跟国君“狂顾顿缨”了吧。所以“宦于王”又构成了一种“驯化”机制,强化了贵族对君王的向心力。

“宦于王”就是给君王做臣隶。我们这么说是于史有征的。首先在历史早期,余子、庶子本身就是一种供驱使的人。《公羊传》襄公二十七年:“夫负羁絷、执鈇锧,从君东西南北,则是臣仆庶孽之事也。”何休注:“庶孽,众贱子。”裘锡圭先生因谓:“在古人眼里子弟的地位与臣仆相近”,作为子弟的庶子、余子,“实际上也是受到家长剥削的。”(26)《左传》桓公二年:“士有隶子弟。”吴荣曾先生指出:“所谓隶子弟,即以子弟担任仆役。”而且“战国时贵族家中的庶孽子弟还承袭执贱役的传统。”(27)在家族中庶子、余子也可能是役使对象;在其奉侍君主、“从君东西南北”时,其地位没有很大改变。不能认为他们是贵族子弟,就不会有臣仆身份。

进而,“宦”作为一种依附、私属形式,在先秦是普遍存在的。“宦”字由表示家内的“宀”和表示臣隶的“臣”构成。裘锡圭先生说:“‘宦’本是为人臣仆的意思。郎官、谒者之流本是门廊近侍,有类家臣,故以‘宦’称。”(28)《国语·越语》中的“宦”,注谓:“若宦竖然”,“为臣隶也”(29)。《左传》宣公三年:“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俞樾云:“所谓宦者,殆亦为人臣隶。”(30)俞樾以“为人臣隶”释“宦”,我们认为是可信的。“宦皇帝者”包括谒者,谒者之官在先秦也叫“典谒”,是由庶子弟们承担的贱役(31)。从江陵凤凰山出土的木俑及竹简看,汉代官吏经常用男奴来当谒者(32)。还有,君王的嫔妃也属“内官”(33),给人做妾也称为“宦”,这也能帮助理解“宦”的性质。《左传》僖公十七年:“及子圉西质,妾为宦女焉。”杜预注:“事秦为妾。”男的“宦”就是做臣隶,女的“宦”就是做婢妾。给大夫做家臣,也称“宦”。《礼记·杂记下》:“宦于大夫者之为之服也。”(34)给老师做学生,也称“宦”。《礼记·曲礼》:“宦御事师,非礼不亲。”先秦秦汉的私学师徒,有如一个个“知识基尔特”(35),学生奉侍老师有如私属臣妾,所以会有“宦御”的行为(36)。今天的学生用不着给老师做家务、驾车了,但历史早期的师生像一家人似的(37),服侍老师是普遍现象。师生间也用“宦”字,再度表明“宦”就是以私属身份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