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张家湾(第2/5页)

徐有贞接了信打开来看,面色有些沉重,又仔细看了一遍才道:“偏偏此时出这事,难道真是凑巧了?”却又看着杨继宗说道:“刚才张家湾那边来信说,张家湾水闸上出了点事,却有几分紧急,老夫不免要亲自走上一遭。杨贤侄若是不嫌麻烦,不妨跟去看看,那河渠之事可是天下至大之事,将来或有大用。”

杨继宗自不推托。徐贯道:“小侄也随伯父大人前往。我这就让调墨去收拾行装,让人备轿。”

“还备什么轿。事急,我们骑马前去。你告诉调墨,让他在家里书房登记好文移书札,就不必跟我去了。”

张家湾在京城以东六十里,徐有贞只带了十几个随从,一路快马加鞭,不用两个时辰就赶到了。杨继宗骑术不佳,勉强跟上队伍,到张家湾的时候已经觉得快要散架了。

那张家湾本来不过是个无名小村落,因元代万户张瑄组织漕粮海运,自渤海经海河、白河逆航至此上岸,这里就成了当时重要的漕运码头,并以张瑄故命名为张家湾。明初,大运河的最后一段自张家湾至京城的大通河,淤塞无法通航大船,张家湾就成为明代大运河的北方终点,东南各省漕粮以及官私各宗货物、人客,大都在此地上岸,再由陆路进城,因此这里就更为繁盛,不但客栈、脚行云集,各地商贾杂凑,茶楼、酒肆、戏班、妓院也密布街巷,再加上南来北往的客商络绎不绝,这个小镇远比十五里外的通州要热闹得多。

虽然地处要冲,朝廷在这里设置的主管衙门却仅是一个从九品的巡检司。徐有贞一行来到张家湾,就直奔巡检司衙门。巡检司的门子却说,大佬爷年前因丁忧回乡了,至今还没有新官委任,二老爷头午就带人到大闸上去了,那边有人闹事。

他说的二老爷,是指张家湾副巡检周子琦。徐有贞往来治河,认识此人,知他办事也还得力,才稍稍放心,说道:“我们这就去水闸那边看看。”

出了张家湾镇顺着白河往北,可见此处河道修缮得甚是齐整,两岸堤坝坚固,坝上还栽了树木。河面不宽,此时仍是冰封,有些孩童就在冰面上玩耍,一派祥和景象。但行不过一里左右,就见前面人众拥挤,吵嚷嘈杂,倒比赶集庙会还要热闹。

在这里,白河的河堤突然从两边往里一收,只留出五丈多宽的一个河口,河口上却是用青石砌成的崖岸,两侧各有一个巨大的木槽镶嵌石岸当中,木槽又高出堤坝有一丈多,在上方形成一个龙门,用木架支撑,木槽之间则是铁皮包裹着的一座大闸,此时被铁链吊起,刚刚离开下方的冰面。离铁闸不远的堤岸上还有一座小小的砖房,应是供看闸人使用的。

徐有贞一行来到时,这里的气氛极为紧张。一位穿绿圆领戴纱帽的官员正被许多人围在铁闸旁边,他外面是十几个衣着破旧的官兵,全都手持着长枪短刀,身上背着弓箭,却是一点没有威风,被周围的百姓推推搡搡,眼看圈子越来越小,也不敢使用兵器。那官员则在拼命叫喊,但因人声嘈杂,在远处听不出他说的什么。

徐有贞等人在人群外下了马,由随从开路,直接挤到了河闸边。周围众人见又来了官员,才稍微向后退了半步,看看来的是什么人。堤上的官员正是副巡检周子琦,见竟是副都御史亲自来了,真是又惊又喜,急忙双膝跪地拜了两拜,几乎带着哭腔禀道:“副宪老先生驾临,真是救敝职于水火!敝职无能,有失职守,几乎要酿成这里大乱。幸亏老先生赶来处置,敝职死罪!”

周围百姓见巡检长官都在跪拜,知道这是有大官来了,站在前面的一些人膝头一软,也跟着跪了下来。因人群有跪有站,涌动之势却也立时减弱。

徐有贞扶起周子琦,先不同他说话,却对四周百姓高声叫道:“各位乡亲父老,本官是都察院副都御史徐有贞,奉钦差督修河工,也有三四年了,在这漕河、黄河沿岸与众位乡亲同甘共苦,上承皇上天恩,下仗乡民奋力,去年这河工才算初见成效。此河是朝廷的命脉,也是诸位的性命所系,大家有什么不平烦恼,尽可诉说,却唯独不能动这河工、河闸。大家有话可以慢慢讲。”

有些距离稍近的百姓听这位大官说话和气,不由大为感动,“扑通扑通”又跪下了许多,纷纷叫着“青天大佬爷给我们做主呀”。另有一些人却不信官府的甜言蜜语,仍站在那里喊嚷:“若不是这水闸,怎会淹了我们那些田地!”“你们官府只管漕运方便,哪里管我们漕河边上百姓的死活?”哄哄嚷嚷,一时也听不清都说的什么。

正乱着,突然传出一声大吼:“大家先都安生一点!”杨继宗才见人丛中有一个大汉,竟比周围的人高出多半个头来,紫红色脸膛,披着一件光板老羊皮袄,里面穿的却是件闪缎道袍。这人向前走了几步,来到徐有贞身前,先伏在地上拜了四拜。四围的百姓见他跪拜,才都跟着跪了下来,黑压压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