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第14/17页)
天使特别为自己的预言书藏品自豪。
几乎都是第一版。
而且每本都有签名。
他有罗伯特·尼克松(一个十六世纪傻瓜,跟任何美国总统都没关系),有吉卜赛人马撒,有女巫伊格内修斯,有老奥托维尔·宾斯。诺查丹玛斯给他的赠言是“给我的老朋友亚茨拉菲尔,致以最美好的祝福”;谢顿大妈在他的书上洒了饮料;角落里有个温控储藏柜,里面放着帕特莫斯岛圣约翰用颤颤巍巍的字体写成的原稿,他的《启示录》是一本空前绝后的畅销书。亚茨拉菲尔觉得圣约翰是个很不错的小伙子,就是有点太喜欢怪蘑菇了。
这些藏品中缺少的是《艾格尼丝·风子的精良准确预言书》。此刻亚茨拉菲尔正捧着它走进房间,就像一名资深集邮家捧着刚刚在姑妈寄来的明信片上发现的珍稀邮品“蓝色毛里求斯”。
他以前从没见过这本书,但早就听说过。这行里所有人都听说过。当然,考虑到这是个极为特殊的收藏门类,所以“这行”大概也就指十几个人。它的存在就像一个黑洞,各种离奇的故事绕着它转了好几百年。亚茨拉菲尔不清楚你能不能绕着一个黑洞旋转,但他不在乎。《希特勒日记》跟《精良准确预言书》比起来就像是,哦,一堆赝品。[4]
天使把书放在一张长椅上,双手几乎没有颤抖。随后他戴上一双外科橡胶手套,敬畏地把书翻开。亚茨拉菲尔是个天使,但他也敬拜书籍。
标题页上写道:
艾格尼丝·风子的精良准确预言书
略小的字体写道:
完美记述从现代到世界末日的人类历史
略大的字体写道:
包含众多奇闻逸事及智慧箴言
另一种字体写道:
比出版过的所有书籍更加全面
略小但却是加重黑体的字体写道:
记述未来奇异时代
有点声嘶力竭的斜体字写道:
以及神奇自然界中的各种趣闻
又是略大的字体:
“媲美诺查丹玛斯的传世名作。”
—— 厄休拉·谢顿
预言都编了号,全书超过四千条。
“稳住,稳住。”亚茨拉菲尔对自己说。他走进小厨房,泡了杯可可,又做了几次深呼吸。
他走回来,随便读了一条。
四十分钟后,可可还是原封未动。
坐在旅馆酒吧一角的红发女子,是全世界最成功的战地记者。她现在护照上的名字是卡麦恩·朱伊季勃。哪儿打仗,她去哪儿。
嗯,事实差得也不是太远。
实际上应该说,她去战争没去过的地方。她到达的时候,战争也就来临。
她的名气不太大,除非是在某些小圈子里。随便找半打聚在某个机场酒吧里的战地记者,你就会发现他们的话题,就像罗盘始终指向北方那样,总会围绕在《纽约时报》的莫其森、《新闻周刊》的范霍姆和独立电视新闻网的安弗斯身上。他们是战地记者中的战地记者。
但如果莫其森、范霍姆和安弗斯聚在贝鲁特、阿富汗或者苏丹某个残破的小铁皮棚里,等他们赞美过彼此的伤疤,灌下几口烈酒后,就会开始充满敬畏地交换起《国民世界周刊》记者卡麦恩·朱伊季勃的奇闻逸事。
“那份烂小报。”莫其森会说,“都他妈不知道自己他妈的有什么宝贝。”
实际上,《国民世界周刊》知道自己有什么:它有个一流战地记者。它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以及该拿她怎么办。
一份典型的《国民世界周刊》会告诉整个世界,有人在艾奥瓦州首府得梅因市买的巨无霸汉堡上看到了耶稣的脸,再配上画家绘制的汉堡想象图;或是有人最近目击猫王在得梅因市一家汉堡王里打工;或是一位得梅因市家庭主妇听猫王的音乐治好了癌症;或是最近在中西部地区大肆繁衍的狼人是一位高贵的拓荒者妇女被大脚野人强奸产下的后代;以及猫王是在1976年被太空人劫持的,因为他对这个世界来说好得过分了。(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个故事的确是真的。)
这就是《国民世界周刊》。他们每周卖出四百万份。他们需要一位战地记者,就像他们需要对联合国秘书长进行一次独家专访。
(那次专访是在1983年进行的,过程如下:
问:那么您就是联合国秘书长了?
答:对。
问:见过猫王吗?)
所以他们拿出很多钱让朱伊季勃去寻找战争,同时不去理睬她为了证明自己——通常来说相当合理——的经费需求,时而从全球各地寄回来的皱皱巴巴、字迹难看的信封。
他们觉得这很正常,因为在他们看来,尽管朱伊季勃无疑很有魅力——在《国民世界周刊》这很重要,但的确不是个优秀的战地记者。她的稿子总是一群家伙互相射击,从不深入探讨事件背后的政治分歧,而且更重要的是,没有“人情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