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欲工其事,必先利其器(第14/19页)

王顺清说:“如果不捆,他们会跟我来这里?”

胡不来说:“快松绑快松绑。”

王顺清说:“松绑?难道我还要好酒好肉地招待他们不成?”

“当然要好酒好肉招待。”胡不来说过这句话,看王顺清一脸的不耐烦,立即说,“忍,一定要忍,小不忍则乱大谋。”

王顺清说:“老子如果松绑,这些个日怪的,肯定撒丫子跑了。”

“不能让他们跑,绝对不能。”胡不来说,“你派人把他们看紧,让他们好吃好喝,就是不能让他们逃走。”

王顺清虽然不愿意,却也不得不按胡不来的意见办。他让杨兴荣去招呼这三个洋人,自己则和胡不来到了里面的办公室,开始密谋。

胡不来刚刚坐下,王顺清便问:“下一步,怎么办?”

“等。”胡不来说了一句字。

王顺清不十分明白,问:“等,等什么?”

胡不来说:“现在怎么处理洋兵,不是关键,关键是民团。”

王顺清的脑子转得虽然快,但没有胡不来快,他还停在洋兵身上,胡不来已经跑去了民团。王顺清一时没有适应过来,再问:“民团怎么了?”

洪江城甚至黔阳县没有太多军队,甚至连准军事力量都很弱,要靠政府剿匪,那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只能依靠民团。王顺清正在打这个主意,民间却先动了起来,刘承忠和马占山两个人说动了洪江城的几位长老级人物,再联络几个商界领袖,先将民团建了起来,并且开始了训练。

这些人自己建民团,王顺清就失去了一次赚钱的大好机会。他对这个民团恨得要死,但一时之间,又找不到好的解决方法。

“靠刘承忠和马占山组织民团,那还不是哄鬼?”胡不来说,“你听说没有?民团昨天早操的时候出事了。”

这件事,王顺清自然知道,说:“我听说了。”

胡不来更进一步说:“现在民团非常乱,你知道为什么吗?”

王顺清自然知道,但他更想听的是胡不来的下一句话,所以说:“我没过问这些事。”

“你应该问,而且,你必须问。”胡不来说,“你是洪江汛把总,最高军事长官。地方组织民团,没有你领头,怎么行?”

“他们搞都搞起来了,我能怎么办?”王顺清说。

胡不来说:“这时候,你必须出山,把民团接过来。”

“接过来?”王顺清一下子站了起来,显得有点激动,“他们搞出个乱摊子,我怎么接?”

“正因为是乱摊子,你去接收,才有理由,而且,更好。”胡不来说,“你想过没有?如果在此之前,由你来搞,那些人可能不乐意。而现在,他们自己搞了,并且搞得很糟,骑虎难下。你一出面,等于救了他们的急,他们是求之不得。所以说,这是接过来的最佳机会。”

王顺清说:“我为什么要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胡不来将头摆得什么似的,一连说了几十个错。随后,胡不来告诉王顺清,此时把民团接过来,有大好处。首先,要将最初报名的那些富商的公子们,全部叫回来训练。那些富家公子,哪里吃得了这个苦?吃不了苦是吧?好,那就不让你吃苦。但既然是军队,就一定得有军规。违反了军规就要受军罚,挨军棍。不愿意挨军棍?也行,罚款。名义上,这些罚款可以充当军费。而实际上,这些军费,还不是你自己花?

王顺清眼前一亮,看了看胡不来,道:“你这个脑子,越来越好使了。”

胡不来暗想,老子的脑子本来就比你的好使,只不过你运气好,生在了富贵人家。老子如果生在富贵人家,你给老子提鞋,都不够格。他说:“第二条,我听说,洪江城里的富商,还有很多人家的公子没有参加民团。这不行,一定要公平。公平嘛,很简单,规定每家必须出一个或者两个人。不出人?也行,那就出钱,我们用这些钱去找人顶替你的儿子。”

王顺清立即说:“这个好。那你说说,如果不出人,应该出多少钱?”

胡不来:“这个,不是我说的,也不是你说的,是算出来的。我们去招募一个兵,需要一副盔甲,对不对?需要武器,对不对?还需要服装,对不对?当然,还要给这个士兵付生活费用,也就是军饷。最后,万一这个士兵负伤了,甚至是阵亡了,费用当然不需要你全出,但必须承担一部分。这样一算,一个人多少钱,一清二楚。”

王顺清眼前一亮:“那不是要上百两?”

胡不来:“嫌多?很简单啊,让你的儿子出来,一两都不要你出。”

王顺清说:“光这一项,就是几万两银子啊。”

胡不来说:“几万两很多吗?你搞这个民团,不弄个十几二十万两,就是没搞成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