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S 我与另一个我(第5/5页)

后来,我看到一些影视作品,里面总有一个角色会对诸如这种进入社会后的变化痛心疾首,或是万分伤感。我能感同身受,但总觉得刻意地放大这样的心痛,是极为矫情的做派。如果一种态度让我们可以更舒服地面对自己和他人,为什么不?太近了,太不设防了,容易滋生控制欲,不如清清淡淡、互不亏欠来得有余味一些吧。

和她绝交两年后的深秋,我和一群同行去台北小巨蛋看“滚石30”纪念演唱会的首场。大部分人是带着“被感动”的预谋去的,我当然有点不屑:如果是抱着一定要在歌声里痛哭一场的心态去看一场拼盘演唱会,那也未免太让自己入戏了吧。我才不要演给自己看呢。

可是,到了现场,才发现那些私人的记忆,真的是能在歌声里历历在目的。伍佰、张震岳和五月天翻唱红蚂蚁乐团的老歌《爱情酿的酒》时,我几乎有点想哭,但终究忍住了;赵之璧唱 《在你和天空之间》时,我终于掉下一颗不值钱的鳄鱼眼泪;而锦绣二重唱一上台,我几乎要崩溃,但环顾了一下四周,我还是决定和旁边的人开几句玩笑,忍过去了。

最终的崩溃来自于无印良品的突然登场,唱被几年前的我称为是“口水歌”的《掌心》的那几分钟。他们的声音几乎没有变,仍然清亮如初。两个人从舞台的两侧走出,轮流交换地唱着,从主歌到副歌,然后接着主歌,而心痛是你给我的无期徒刑,唱两遍副歌,玄之又玄的秘密,好,拥抱一下,下台。

不知他们的“和好”是否真的是冰释前嫌,还是仅仅因为这场演唱会的商业噱头,或是因为看在某位大佬的面子上不得不来?反正,我再也没办法强装淡定,几乎是奔跑着到了场馆外面,拨了一个电话给她。

接电话的是一个男人,声音很好听。我极力忍住哭腔:

“对不起,我找S。”

“啊,是这样,S应该是这个号码之前的主人,以前有人打电话也说找她,但她应该换号码了……”

《掌心》的旋律犹在脑海:

“这样会刺碎刺痛我的心……也割破你的掌你的心……”我挂了电话,蹲在楼梯的角落,无法抑制地大哭起来。

据说有一个定律,路遇前男友这件事,一定会发生在自己最蓬头垢面的时候。也许,这个定律之所以能被大家总结出来,是因为所有人最不想见的人都是自己心里最在乎的人吧。好胜心太强的我们,希望在见到那个人的时候,自己能看上去富足而充实。而这个带着些许冷幽默的定律,就是为了证明了“事与愿违”这个成语的普遍性而存在的。

我后来遇到她,还真的是在比较狼狈的时刻。

今年夏天,我和一个朋友去保利剧院看话剧。看的下午场,被关系不错的这个朋友临时叫出来的我穿着夹趾拖,带着框架眼镜,随便拉了一件T恤就穿上出来了。是黄渤主演的《活着》,他的舞台感染力很足,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都完全调动着全场的情绪。看完以后,我和朋友都有点失神,散场后,她去洗手间,让我在门口等她。

我正回味着话剧的情节发呆,洗手间里出来了一个女孩儿,一只手整理衣服,另一只手还在甩着水,是S。

心情犹在剧中,我一下子调整不过来我的表情。又一下子反省过来,自己穿得实在太宅女,太不能显示“我过得其实还不错”这个事实了。想来,穿得同样也很随意的她一定也这么想。

相对无言。从洗手间的出口到我站的地方这几步远,好像有这几年那样长。愣了几秒钟,她先开口:

“好久不见了。”

“是啊,好久不见……黄渤演得真好啊。”

她尴尬地笑,看得出她和我一样,只想赶快逃走:

“是啊,这个剧真是挺不错的……对了,你电话换了?”一刹那间我有点释然——原来她也是给我打过电话的。

“对的,我辞职了,辞职以后就换号码了。你也换了吧。”

“对,公司那会儿发了黑莓手机和新号码,就换号码了……”我们彼此都想解释些什么,问些什么,但从何说起呢?不知道。这时我朋友从洗手间出来了,我心里几乎是长舒了一口气。于是我急急介绍着:

“这是我朋友 ××,这个是我大学同学S,嗯。”

她应该比我更想结束这段对话,匆匆忙忙掏出手机,我们交换了电话号码。她说要去停车场开车,我说去坐地铁,我们就往相反的方向各自走远了。

出了剧院,外面太阳晒得正烈,热得很。身边朋友问我,是不是还在剧情里没出来,我点点头,眼睛在流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