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信任是影响力的垫脚石(第4/4页)

但是,如果你说得保守一点:“可能是我自己的审美问题,不太喜欢这部电影的叙事风格。”这样讲,对方就算跟你意见不同,也因为你的话留有余地,把负评限定在“叙事风格”这个有限的范围之内,表明大家只是喜好不同,也就没什么好争的。

这个技巧,不只可以用于评价客观事物,也可以用于推荐人。举例来说,你的公司要推举专案的负责人,你想推荐某个同事,但又怕他以后表现不如预期,到时候反而搞得自己责任很大,对大家不好意思。

这时候,你就可以说:“虽然我跟他合作的次数不算多,但在那几次经验中,他都表现得很有领导力,如果他这次也能发挥同样的实力,我觉得他就非常适合这个工作!”这样一来,不仅听起来中肯,对方工作如果效果不佳,那你的压力也不用这么大,毕竟是因为他的表现不如以往了,而不是你的推荐夸大其词。

总之,用自己的经验,作为评论的基础,主动限定评价的适用范围。这样做,既可以避免自己承担无限的责任,也可以增加你这番话的可信度,更能让别人觉得你是个靠谱的人,可谓一举三得。

+•延伸思考

一个评论能够有权威性、可信度,并不是因为这个评论不可能有错,而是如果它有错误的地方、不精准的地方,要恰如其分地说清自己的依据是什么、是在什么意义上讲的,针对什么具体问题,有什么样的适用范围和限度,这样才能让你的评价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

细节的想象,让行为落地

单是动机,聊一万年,也聊不成行动。

〇•可能遇到的问题

领导或同事们常喊着要一起聚餐,结果喊了大半年也没成,怎么做才能落实这个聚餐的提议呢?

常见的说法:“大家说好要聚餐的,可不许赖皮啊!”

更好的说法:“大家要聚餐的话,这周末或者下周末什么时候比较方便?想去哪种类型的餐厅?”

?•为什么要这样说

很多事情不去行动,就是停留在“动机的愉悦”中。比如,谁都知道减肥对身体好,聚餐可以增进感情,然而,单是动机,聊一万年,也聊不成行动。

每个人多少都会有这种经验,有人说要一起看电影,有人说改天请你吃饭,可是后来往往就不了了之,让人很失望。这时候,你就可以使用“细节的想象”这个技巧,让这些“随口说说”的事,落实成实际行动。

以“公司聚餐”为例,大家说起聚餐时,你就可以用闲聊的语气问起“那我们吃什么?”可能这时有人就接了“吃日料吧”,也可能有人说“吃火锅吧”。这时你还可以继续追问:“去哪一家?哪一天吃?”在这些闲聊中,就会让本来只是“随口聊聊”的想法,越聊越具体。

当然,你这么问,并不意味着这些细节要马上敲定,因为你不是老板,没有权利直接做出决定。但你完全可以以一个普通员工的身份和大家商量:“吃日料的话,大家推荐哪一家?上次聚会那家很不错哦,还是再试试别的?”

而这个追问的过程,就给大家一个暗示——我们真的要做这件事了。

甚至,你不只可以问“吃什么”,还可以具体到“哪一道菜”。比如你可以说:“我推荐去吃冰烧三层肉,去年聚会那家,比广州本地的还好吃!上次没吃到非常遗憾,这次我们要订两大盘!”

这样一来,听的人就会开始想象“冰烧三层肉”的味道,口水都快流下来了。很快地,你订餐厅我报菜单,想法慢慢地就向现实更近了一步。

这就是让人“说到做到”的技巧——在话语中,引发对方对细节的想象。具体的说法是:你打算什么时候,具体怎样做这件事。

总之,当你想推动一件事情落实的时候,不要让人去想“做不做”,而是要让人去想“如果做这件事,会有怎样的细节”。对细节的想象,可以帮助落实一件事。在讨论细节的过程中,人们好像立刻就“参与”了进去,那么这件事就不再遥不可及,而是一下子拉到了我们面前。

+•延伸思考

不要以为这招只适用于引诱人吃东西,在增强自律,例如让人节食方面,“想象细节”,也仍然是一种成功的思维引导话术。

比如说,你的朋友想减肥,却总是停留在嘴上说说,这个时候如果你只讲“控制饮食”是没用的,倒不如直接问他:“那你晚上想吃什么?”这样一来,“控制饮食”就从一项空洞的原则,变成了具体的细节。而只要他开始认真想象,一个节食者的菜谱应该是什么样的,晚上真正做到节食的可能性,就会比较高。

当然,在这里,发问的那一方并不是在用更高的话语权力,来迫使对方行动,而是通过讨论让对方进入对细节的想象,让他觉得真的要去做这件事了,接下来落实到行动才会比较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