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霸权机制的不完全衰落

诚如第八章所见,美国的霸权领导培育出了一种不对称的合作模式,在这一模式中,美国既为迎合盟国的需要而调整政策,同时也敦促其盟国作出相应的调整。早在20世纪50年代,这一模式便在正式的国际机制中被加以制度化,以助于规范国际金融关系及制成品贸易;在石油领域,美国及主要跨国石油公司已建立起一套非正式的安排,以维持极为有利可图的高价,并按这一价格向西方和日本出售中东原油。发达国家间的合作部分地反映了美国及其盟友利益的互补性。对于奉行民主政治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欧洲和日本,保持经济飞速发展的渴望,无疑将会促使其加入到这一以美国为中心的体系中来。

这种利益的互补性并非纯系天成。相反,美国领导人一直在积极努力,并做了大量的激励工作,以求确保欧洲、日本共同支持美国在世界政治经济领域所推行的原则。美国政府可以放心大胆地向欧、日提供援助,而无需顾虑这样可能会导致美元弱势,或是使其工业遭受严重挑战。而政治上实行民主制,经济上又同属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一员的欧洲、日本各国政府,不仅在军事上要依赖美国的保护,在经济问题上它们也认识到:如果它们想从战争的废墟中重新崛起,就必须与美国保持协调一致。

随着美国物质资源在发达国家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其政策也发生了转变,建立于20世纪40、50年代的机制开始衰落。当然,诚如第三章所讨论的,霸权稳定论也已预见到这一情况。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将为第三章所提出的两个论点提供论据:即霸权促进了合作,而霸权的衰落则可能会对霸权机制形成压力。

但是,尽管如此,也不能据此就臆断无霸权则无合作。本书第二部分已表明,我们有充分的理论依据相信:依靠一个主导强国制定规则,然后鼓励其他成员遵从,由此实现的霸权合作并非国际合作的惟一可能形式。本章将论及的合作的不完全衰落,证明无霸权状态下的合作同样可能发生。尽管国际机制已然改变,但在其框架内,金融、贸易领域中的一些合作依旧存在。在石油领域,则形成了一种对立双方齐头并进的分支模式,一方为石油输出国组织,另一方则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的石油进口国,后者以国际能源机构为其中心。在过去20年中,国际机制的特征在所有三个领域都发生了变化,某些方面的变动甚至非常剧烈,但是各国力求维持合作的意愿与旧机制的衰落一样引人注目。

总体而论,本章强调了困扰本书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诚然,霸权的衰落使得合作益发艰难,但是在不存在霸权的情况下,合作又是如何发生的呢?这着实是一个令人困惑却异常重要的问题。无疑,多边制度也能像霸权那样给人以确定性和信心。事实证明,金融、贸易机制中的重要因素并未随着霸权的衰落而削弱。这表明,国际机制能与后霸权时代相容,而并非注定将随之走向崩溃。本章将详细分析这一主题,以证实虽然霸权稳定论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冷战后国际经济机制发生的变化,但是它并不足以解释其原因。如果这一理论是完全错误的,那么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期望霸权的终结会使合作的前景发生任何改变;如果它是完全正确的,那么后霸权国际机制也不可能出现。这两种观点对于解释“霸权之后”合作如何发生这一问题都毫无用处。笔者认为这一理论是部分正确的,这意味着解决好霸权后合作这一难题对于理解当前世界政治经济,以及政策和理论都是非常重要的。

自60年代中期以来直至80年代初,国际经济机制发生了许多变化,本章将以批判的眼光评价霸权稳定论对于这些变化所作出的解释。与第三章相比,我将更为详细地阐述国际金融、贸易和石油机制所发生的特殊变化。在这些领域,一些合作形式衰落了,有一些则得以延续下来,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合作形式。作为解释这一问题的突破口,我认为霸权稳定论尚不完善,它仅仅使人们认识到了物质力量的重要性,但却未能解释这些变化发生的普遍原因。合作似乎还取决于预期、交易成本及不确定性等深受国际机制影响的因素。尽管美国霸权已有所衰落,但纷争并未取代合作,二者并行不悖。对于这一现象,仅凭霸权稳定论无法解释,而必须将这种理论对权力的看法与国际机制的功能理论(见第二部分)二者相结合来加以理解。功能理论强调国际制度是如何改变了对利益的理性计算,进而促成独立国家间的双赢谈判;同时这一理论强调保持现有机制比另创新的机制要更为容易。从这一角度来看,美国称霸时期建立的国际机制对于后霸权合作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为此,我们需要理解这些机制的演变过程,以使其适应当前的权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