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康世明的失望(第3/8页)

康世泰说:“大人如想继续放在敝号,当然可以,到明年本息一并结算,不会有一点问题。”

阿里得克满意道:“好,很好,就继续放在宝号吧。”

康世泰又将一张银票递上前去。阿里得克诧异:“康商总这是干什么?”

康世泰笑道:“这是在下的一点心意。”

阿里得克婉谢:“不必了,规礼令郎早已送来啦。”

康世泰解释:“规礼是规礼,这是另一码事。过去这一年,在下承蒙阿大人垂爱,盐路畅顺,赢利颇多,在下万分感激。些微之礼,聊表寸心,万望阿大人笑纳。”

阿里得克搁下银暖壶,接过银票看了看,一共五万,丢下问:“现在盐引是什么行情?”

康世泰答:“大约一两银子十引。”

阿里得克默默算计了一会儿自语:“十引一两,百引十两,千引百两十万引就是万两,这还仅仅是引价,并不包括行销上的获利。”

“阿大人洞幽察微,所言极是。”

阿里得克晃着肥硕的脑袋,含笑不语。

康世泰道:“阿大人惠赐康某十万引额,康某感激万分,永世不忘。这五万银票是属区区小数,不成敬意,大人权且收下,来日康某还当厚报!”

阿里得克含笑道:“杭浚睿被罚没的二十万引额,当时多少双眼睛盯着呀。你来求,他来找,托人情,通关系,盐政衙门的门槛都被踏烂了,可本官就是不松口。”

“在下知道。不是阿大人惠顾,八辈子也轮不到康某呀。”

阿里得克将银票递回:“本官目前不短钱用,这五万给了本官全成死钱,还是寄顿在你那里吧。”

康世泰朗声道:“阿大人如此抬爱,在下十分高兴。年息仍取三分如何?”

阿里得克道:“三分太高了吧。圣上的帑银放在你手里取的两分,这五万就取两分吧。”

“不高不高,就三分。”

二月头的一天,康世明来到扬州。

康世明是康世泰的胞弟,比康世泰将近小十岁,高大清朗,剑眉俊目,目光炯炯。

仕途上,兄弟俩走的不是一条路。康世泰身为长子,与父亲一同肩负着家庭的重担,当年科举落榜,立刻改弦更张,走上了经商发家之路。弟弟康世明则凭借父兄坚实有力的支撑,静心苦读,一举高中,先放了一任知县,后被点入京城理藩院任主事,官居六品,专理外国商务。两年前因犯事获罪,被削职为民,流放边地。刑满南返后,兄弟相聚,康世泰高兴异常,只希望唯一的胞弟从此定居扬州,与他一同投身盐业。

康世明深知哥哥的心意,哥哥想的是,弟弟虽说沦落遭难,但毕竟举人出身,饱读经书,尤其京官中不乏熟人同窗,好友同道,足以做成大事。古语曰:“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凭着哥哥雄厚的资本和他在京城足够的关系,一旦联手,完全可以在两淮地区创下一片辉煌事业。可令康世泰大失所望的是,弟弟竟不愿走这条金光大道。

进康府,康世明首先叩见兄长,然后至后院拜望嫂嫂安静瓶。康世明清楚地记得,二十年前在桐城书院读书时,每至节令转换,大小节日,嫂嫂总是托人给他送衣送物,捎带吃的,关爱备至一如母亲。

看望过嫂嫂,康世明顺带拐进蓝姨房中,向蓝姨问好。

当晚,康府的吉庆堂打开,阖家团聚,整个晚宴热热闹闹,如同过年。

康世明真正坐下来跟哥哥谈话,是在第二天。

喝着茶,康世明不时回答哥哥的询问:天津的情况,广州的情况,厦门的情况,南京的情况康世明在讲述见闻感受时,心里有一种兴奋,一种勃动。那沿海之城随着洋人商船的进入,出现了好些内地从未见过的商品,洋人开了好些店,实在新鲜有趣极了。

“最近你在忙些什么?”康世泰打断他。

康世明答:“最近打算去一趟广州。那边有几个洋人朋友,我想过去试做点生意。”

“做洋人的生意?”

“不全是,都想试试。”

“这两年,英、荷夷人不断向我们销售鸦片,骗国人银子。”

“也不能一概而论,鸦片之外,也有很多好东西,比如你这窗上的玻璃,不就是人家的?”

康世泰沉吟了一下道:“我不知道朝廷对洋人到底什么态度,你务必要搞搞清楚。”

“早清楚了。”

“可以做生意?”

“可以,关键看怎么做。”

康世泰摇摇头:“就怕不保险。我好像在卢大人那里看到过一份邸报,上面有对英夷很强烈的诋毁。”

“可当今广州成了通商口岸,并设有十三行,皇上的态度很明朗。”

康世泰不再言语,望着远处。

康世明注意到哥哥脸上的表情,停了停说:“我知道,你是希望我跟你一起做盐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