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张勋和他的北洋 1.从默默无闻到一战成名(第3/4页)

“北洋大臣”负责管理一切通商事宜,还同时由直隶总督兼任,所以晚清的时候,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成了权倾朝野的最大的官。都有谁担任过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呢?大名鼎鼎的李鸿章。整个北洋实际上就是李鸿章办起来的,甚至有一种说法,有些历史学家干脆直接说,甲午战争其实不是中日之间的战争,而是李鸿章跟日本人之间的战争,因为甲午战争的时候,日本人打的主要就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李鸿章的淮军以及由淮军训练出的新军,等等。李鸿章的下一任是荣禄,再下一任就是袁世凯。袁世凯的权力之大,要管到直隶,管到山东,管到奉天,也就是辽宁,所以袁世凯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时候,各种北洋的附属产物都兴起了,如果说是李鸿章奠定了北洋水师学堂、北洋武备学堂和北洋水师,袁世凯则奠定了北洋的新军、北洋大学等。

所以,张勋投奔了袁世凯之后,他心里就一直觉得,世界上最牛的官衔就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也是后来张勋复辟失败的一个重要伏笔,因为他觉得袁世凯的这个官衔简直太重要了,太令他向往了,所以他忠心耿耿地跟着袁世凯干,越干越大。如果说张勋这个人有什么优点的话,那么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他有着中国传统军人的那种忠孝节义的道德,当然这也是整个北洋系统所有军人都有的特色,包括后来被骂成“三一八惨案”的罪魁祸首的段祺瑞,以及吴佩孚,他们都有忠孝节义的道德观念,因为那是中国的传统军人所受的最基本的教育。正因为张勋的忠诚和勇敢,所以尽管他不是北洋的嫡系,袁世凯还是比较喜欢他的,张勋被提拔得很快,被派到了南方去升官。

北洋系从小站练兵开始,逐渐变成了北洋三镇、北洋六镇,都由袁世凯嫡系的北洋系军校生掌管。当然了,北洋系里也有很多像张勋一样的非嫡系人才,还有从捻军里起来的姜桂禵等,袁世凯是怎么安排这些非嫡系的人才的呢?把他们派到外围去提拔,比如安徽和江苏的前线,张勋被派到南方去带领武卫右军。管理武卫右军这个名号张勋非常满意,他后来一直保持着这个名号。武卫右军的意义究竟有多重要呢?在李鸿章逝世之后,甲午战争失败以后,荣禄当上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紧接着八国联军就要来了,荣禄把整个中国北方的主力部队,整编成了五支部队,其中小站练兵的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就叫作武卫右军。八国联军一来,除了武卫右军负责在山东剿义和团、没能上前线以外,其他四支的武卫前军、中军、后军和左军全部被派往前线,全部覆灭,包括聂士成和董福祥等将领,全部阵亡。最后中国北方最重要的军队,只剩下了袁世凯的这一支北洋新军,所以袁世凯才能够迅速地权倾朝野,成为最有实力和权力的人,结果袁世凯把这支最重要、最光荣的部队的首领头衔给了张勋。

随后,辛亥革命爆发了,当时张勋正好驻守在南方。大家应该都知道,辛亥革命的火烧到全国之后,绝大多数地方的清朝官员都是一剪子把自己的辫子剪了,直接从巡抚变成了都督,或者从总督变成了都督。或者从新军的协统变成了都督,黎元洪就是从新军的协统摇身一变成了武昌起义的大领袖,阎锡山从新军的一个小军官摇身一变成了山西的都督,还把山西的巡抚陆钟琦给打死了,很不幸,这位陆钟琦就是我外婆的爷爷,这已经算是整个辛亥革命里为数不多的流血事件了。辛亥革命其实就硬碰硬地打了两仗,其中一仗是北洋三杰之一的冯国璋领导的。

所谓的“北洋三杰”,又被称为“龙、虎、狗”,“龙”是王士珍,“虎”是段祺瑞,“狗”是冯国璋。其实这三杰都不太能打仗,或者应该这么说,今天回头看一看,整个北洋军里面都没有什么杰出的将领,北洋军的第二代里还出了个比较能打的吴佩孚,第一代里包括“龙、虎、狗”在内,都没什么能打仗的。我觉得别说“龙、虎、狗”了,他们连蛇都称不上,都缩头缩尾的。这三个人里唯一还算打了一次漂亮仗的,就是冯国璋在辛亥革命时打下了武汉二镇。冯国璋带领的是北洋军最精锐的第四镇全部及第二镇和第六镇各一个混成协,“镇”就是师,北洋六镇其实就是六个师,“协”就是旅,黎元洪就是驻守在武昌的一个旅的协统,也就是旅长,所以冯国璋打武汉二镇的时候,是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和火力,打下了汉口和汉阳,随后就不往前继续打了,因为就开始南北议和了。

最惨烈的是革命军进攻南京的这第二仗,这也是让张勋彻底成名的一仗,因为张勋就是驻守在南京的将领。辛亥革命的时候,凡是革命军进攻的地方,驻守各地的官员都要事先跟革命军聊一聊,至少也相互通个电,因为辛亥革命的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所以有些满族的官员没法再变成都督了,干脆就收拾收拾东西,在革命军到来之前跑路了。在南京,两江总督没跑,张勋也坚定地留了下来,他在南京率军与革命军血战,而且自己亲自挥舞着大刀,亲自指挥城防,亲自登城督战。南京跟武汉不一样,武汉是北洋军占据绝对的优势,而南京压根没有北洋军的主力,北洋军的主力都去了武汉的前线,张勋手里只有3000多人吧,而且这3000多人也不是北洋军的嫡系,应该说连新军的主力部队都称不上,而围攻南京的是新军的第九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