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自由的生活方式(第4/6页)

我继续说道:“即使他不认可你自由的态度,那也改变不了你拥有自由的事实。假如你的行为违反了你的意志,你实际上就接受了你的独特性确实不会被认可的假设。况且,我认为那并不是你真心希望你变成的样子。”

“我真的从来没像那样考虑过,”安妮特回答道,“不过既然你做出了解释,我已经一清二楚了。且说,现在我要从哪里开始改变呢?”

“首先你已经认同你是一个自由的人这一事实,同时你也认清了要接受原本的自己这一真相。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你用不着去适应他们的模式,也不必一开始就想弄明白他们的想法。即使你是与众不同的或许也不甚完美,你也要允许你成为原本的自己。”

那么,你是否能用那种方式思考呢?像安妮特一样,许多讨好者需要重新思索在他们成长之年里所习得的一些深刻的经验教训,帮助他们加深对认可的了解。此外,有必要认识到即使行为表现没有达到他人的标准,他们仍然可以获得自我的认可。例如,安妮特对自由的选择:

·接受她其实不必迎合所有夏安的日程安排。她能够选择她自身优先考虑的事项。

·在和夏安讲述她每天做了什么的时候,放下对他的戒备,意识到她不能改变喜怒无常的夏安对她的偏见。

·她自主决定是否要去参加聚会,因为出席者中可能有一些她不想见到的人。

·只有在她觉得恰当的时候才与父亲谈论她的经济状况,认识到她有能力以她认为最好的办法解决她自己的问题。

·当朋友的请求与她优先的事项相冲突的时候,学会拒绝对方。认清她自身的与众不同是有好处的。

如安妮特一样,尽管你的看法与他人有别,你还是能够决定坚持自我肯定的态度。如此一来,你也同样决定了使你自己脱离控制者想要强加于你的限制条件。

2、不信任VS信任

就控制者来说,他们的交流当中不但缺乏对别人的认可,也同样缺乏信任感。只是,控制者可能没有公开的表达出“我不信任你,”而是强烈地暗示了这个信息。倘若人际关系中有了信任感的存在,强迫和控制就显得多余了,因为信息的接收者也会从这种氛围中获益。坦率与乐观是交流之中普遍的要素。不过,一旦交流中有了强烈的苛求或评判的一面,表达者就会发出一个明显的讯号,暗示着假如接收者采取了自由的、毫无约束的回应方式,那么就极有可能被认为是一种不可靠的表现。

举个例子,安妮特向我讲述了夏安抱怨他姐姐在为人处事上吹毛求疵的一个小插曲。有一回,他们两个准备在周五的晚上去拜访他姐姐,如此一来,夏安认为他有责任指导安妮特在他姐姐面前的一言一行。“他告诉我什么话题能说和什么话题不能说。他竭力叮嘱我该穿什么衣服。他告诉我要在她家里待多长时间以及在她幼小的儿子之前的行为理应如何。我指的是他不光准备了一份要做与不要做的冗长清单,还要确保我遵从他所说的一切。”

“你对此有何感想呢?”

“感觉一点儿都不好!他非要以为我是一个没有自己想法的笨蛋不可。就好像他不相信我在他姐姐面前能用上一点常识性的思考。”

尽管夏安实际上没有说出“我不相信你”的话,但那恰恰是安妮特所接收到的信息。夏安也许只是想让安妮特完全理解他的意思,然而他交流的方式却显示了对她独立思考的微乎其微的信心,以至于他丧失了交流之中的合理性。无论夏安是不是有意识地那样做,他的控制行为都缺乏了信任感,才导致安妮特除此之外听不到其他的言外之意了。

现在让我们来更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许多讨好者不喜欢这种不信任的暗示,他们会想,“即使我的智力和诚信不被尊重,我想我还是会服从的,因为我不想制造麻烦。”然后他们会变成绥靖者,同时在和他们极为反感的对方相处时强撑这种态度。他们也许对控制者说,“尽管来怀疑我的能力吧,或者,你对我的评估多半是正确的。”

“哇!那就是我顺从行为发出的信息吗?”安妮特问,“很大时候,夏安冲我嚷嚷下发他的指令,我为了相安无事就顺应他,不过我没有意识到那样做会增加他对我的不信任感。”

她随即问道,“我还有其他的选择吗?”

“首先,我要强调我喜欢你愿意合作的态度。我不会建议每一次当他对你表示出不信任时,你就变成一个斗志旺盛的叛逆者。而我指的是,你可以试着培养他认识到你是信任你自己的。你可以让他知道你明白他传达的信息,但是决定如何行动的权利在于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