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正确,更要小心正确

真的,和正确的,是两件事,既然真的就是真的,那正确的就是正确的吗?

我没法给你答案。

落到我们说话的层面,我们经常听见人们说“实话实说”,却从来没有听人说过“正确话正确说”。在我看来,原因很简单:正确,比真实还要难。

曾经读过一本书,内容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儿童的对话。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在想,里面一定特别好玩儿。因为能获得诺贝尔奖的都不是一般人,什么事情能难倒他们呢?所以,他们一定也非常会哄孩子高兴,说出来的话必定很有意思。可是当我真正看了这本书,感到极其震惊。因为这里面没有一句是在哄孩子,他们甚至根本不在乎这些孩子当下能不能听懂他们说的话,他们每个人说话的语调和措辞都和他们平时跟同龄人交流时一模一样,严谨而客观。

为此,我曾经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儿童教育专家桑新民老师探讨过这个问题。他告诉我:“从儿童教育的角度来讲,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说话方式是非常正确的,因为跟孩子就是要说正确的话,否则就要面临一次或者很多次纠正错误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往往耗时又耗力,非常不容易。”

我问桑老师:“教育孩子的时候,什么样的话才叫‘正确的话’?”

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举了一个反例。原来我们生活中和孩子说过的错误的话比比皆是。比如,孩子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再正常不过,但是有些家长在哄孩子的时候就会说“喝水水”“吃饭饭”,这样说看似很可爱、很童真,却包含了纠错成本。因为这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水水”“饭饭”这两样东西,喝的是“水”,吃的是“饭”。

这听起来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议?但真实的事例就发生在我自己的生活里。

我女儿小时候,有一次我带她出国,同行的还有几个朋友。到了唐人街,她很好奇,就问唐人街是什么意思。很多时候,面对孩子的这种好奇,大人都会本能地担心:讲那么多大道理他怎么听得懂呢?于是常常按自己的这种理解去解释,毕竟时间是何等神奇的存在,等孩子慢慢长大,他自然就会明白。

我的一个朋友很显然就抱着这样的想法,他逗我的女儿说:“因为最开始的时候这里有一个卖糖人的,非常有名,所以这里就叫唐人街。”我当时并没有很在意,当个玩笑就过去了。直到后来的某一天,我偶然听到女儿在给别人复述这个故事,带着“我知道你不知道”的骄傲,我才突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我告诉她,唐人街的“唐”不是吃的那个糖,它说的是我们古代的一个朝代,叫唐朝。那时候我们国家很强盛,所以外国人就把中国人叫成“唐人”,唐人街就是我们中国人到了外国之后,大家聚在一起的地方。我女儿听得似懂非懂,虽然听了我的重新解释,但她还是喜欢我的那个朋友先前讲的那个“糖人”,因为甜。

这两个故事都关乎一个概念:纠错成本。在这里,正确是关于事实的呈现,我们需要严谨。

我并不是要在这里强调亲子沟通时不能有任何的类比和童言,也不是要在这里夸大事实,耸人听闻,这些都不是我们要讨论的话题。通俗一点说,我们谁都无法保证自己永远说实话,但我们尽量不要故意说假话,哪怕是善意的。说出一句期待时间自动更正的假话是容易的,但是纠正错误的过程往往异常艰难,代价也非常大。

所以,说正确的话非常重要。

我之所以觉得正确很难,就是因为正确是一件不简单的事儿。如果我们把正确作为一种价值判断,那问题就会复杂得多,不是几句话、几篇文章、几本书能够说明白的。

让我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北京十一学校是由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主管的一所公立完全中学。那里有一个很神奇的现象,老师不会按照传统的课本来讲课,而是自己编排课本。我问老师:“他们以后都要面临高考,高考需要统一的答案,如果不按照课本来学习,他们该怎么办?”

老师也很认真,他说:“你太小瞧这些孩子啦。这样吧,我也给你一个任务,今天你回到家就把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语文课本都找出来,从头到尾翻一遍,看看一个小时能不能学会。”

“那不用学了,我都50多岁了,小学的语文课本怎么会学不会。”

听了我的回答,老师说:“高考所需要的答案对于我们学校里的孩子来说,很像小学语文课本对于你的含义,要学会它并不是难事,需要的只是抽出特定的时间、投放特定的精力。虽然我们没有采纳传统课本的模式,但是这不妨碍我们教给他们应掌握的知识,以及相较这些知识更为重要的思考和判断。我们不会改变孩子高考的事实,但我们更重视的是,要让他们知道我们的教育不是只有背诵答案这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