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开头说死的事儿,并不是想特意诉说死的无常。

当然,死就是完全的无,希望人们尽可能地理解这一点。可能相信存在幽灵世界的人对此不能理解。但是现在的我,不会相信幽灵世界的存在。我的观点合适与否,需另外花些时间论述,在此不作研讨。

我原先强调死就是无,是想从这里出发,来考察世间一切事物。

不能因为死就是无,而把各种新生事物扼杀在摇篮之中。也正因为死就是无,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应以此为开端。

我喜欢的话中有一句叫“活得急匆匆”。

人生活得过于着急,想在短暂的一生中体验形形色色的一切。这对于英年早逝者而言,或许是一种理智或明智。

对于长寿者而言,则可以说是糊涂的生活方式。

这句话的背后,饱含着人的生命有限的意味。人不能永远活着,人生一世如草木一秋。

所以,趁现在活着,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度过无悔的一生。这与“活得急匆匆”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如果只看结果,活得急匆匆似乎有操之过急的错误。觉得理应稍微悠闲地度过人生,也有自己责备自己的意思。

然而,在认真地、竭尽全力地生活这种意义上,活得急匆匆有其相应的价值。至少对于短命的人来说,具有一定分量的充实感。

人从正面对死进行思考时,就会认真地对待生。

濒死又复苏的重病患者,几乎会异口同声地说道:人活着每一天都应珍惜,活着就是幸福!

这是在反省自己曾经的生活方式,是多么的马虎和敷衍。

这种反省能够持续到何时,是另外一个问题。人在濒临死亡时,好像就会激起对生的强烈渴望。

思考一下,这是不可思议的。人看到了死却不畏惧死,而是勇敢地去面对。

不,这种观点有误。所谓看到了死却不畏惧死,这只是表面现象,其实内心深处是怕死的。因为深切地感受到了死的恐怖,所以只想活着,想拼命地活着。

否则,看到死的人,就不会变得那么坚强,不会想竭尽全力地活下去。

如果是这样,就说明生不充实,是因为没有正确地认识到死。不怕死,正因为不怕死,才会碌碌无为地过日子,不为稀里糊涂地度过每一天而后悔。

经常有艺术家人至暮年,意识到来日无多,猛然地开始发愤工作。原先悠闲度日的人,现在疯狂般地醉心于艺术世界。

“已经到年龄了,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他们经常这样开玩笑似的诉说,继而专心致志地工作。

这可能不是开玩笑,而是这个人正确地预感到了死,认识到了余生的珍贵。知道将会完全变为无的死在逼近。从这个时候开始,老艺术家求生的热情重新燃起,艺术之花又灿烂绽放。

这并不限于对工作的执着。人在意识到死时,对异性的爱和温存、对他人的宽恕和谅解等等,都会进一步地加深。

我曾经突然失去的父亲,是因心肌梗塞导致的瞬间死亡。当时,我过着非常放荡的生活,父亲对此很忧心。

我知道父亲忧心,却对父亲特别冷淡。父子关系嘛,早晚会谅解。

表面虽然在反抗,内心却爱着父亲。

父亲突然死了。

说实话,没能想到父亲会死。懂得父母早晚会死,却没料到事发突然。虽然知理,却没有切身感受。

然而,父亲死了,父亲去世变成了现实。

这时,才发现父亲存在的重要意义。发现自己从心底爱父亲、仰仗父亲。

看到装在骨灰罐里的父亲凝缩的骨灰,我意识到死确实已降临到了父亲身上。那么健康的父亲也会死?离死还很遥远的父亲,怎么突然会从这世上消逝?

我猛然自责万分,懊悔不迭。

我应该对父亲百倍和蔼。怎么能一次也不邀请父亲观赏其钟爱的专业力士相扑比赛呢?如果赛后一起喝酒,他该是多么高兴啊!

如果当初说一句自己虽然嘴里顶撞父亲,但是其实心里是喜欢父亲的,他的心情该是多么舒畅啊。

我注视着父亲的遗像,猛然意识到:不知会是谁,不知哪一天,人会突然毫无征兆地死去。看着人好像很健康,其实死神就陪伴在身边。

我意识到这世上有些事,如果今天不说,明天就赶不上了。

父亲死后,我对母亲和自己周围所有人的态度,变得和蔼了。对于原先厌烦或憎恨过的人,也能够谅解了。

只要想到人不定什么时候,死就会降临其身,就能原谅和理解他人。

亲人的死,使我恢复了爱和和蔼。

虽然这样做了,却不能保持长久。随着父亲故去的影子日趋淡薄,又表现出自己的任性。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又开始变得随心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