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如此父子(第3/6页)

于是康熙采取了一系列的断然措施。先是发出警告:“诸阿哥中如有钻营谋为皇太子者,即国之贼,法断不容。”而且,很可能还短期囚禁了几个有谋储嫌疑或有继统资格的年长皇子:三阿哥允祉、四阿哥胤禛、五阿哥允祺、八阿哥允禩。十三阿哥允祥则早被圈禁。后来,又将废太子复立,以为平息诸子争位的手段。然而这些全都不管用。废太子一点也没接受教训,不但毫无悔改之心,反倒变本加厉,更加暴戾无道,穷奢极欲,终于在复立三年后再次被废。诸皇子也毫无收敛,反倒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争夺储位的斗争中来,如允禟、允䄉、允等人,都一个个浮出水面。他们或单枪匹马,或结为团伙,或制造舆论,或刺探机密,或策划于密室,或点火于基层,总之都在窥测方向,以求一逞。其中,最为众所瞩目的,便是八阿哥允禩。

允禩的斗争策略是收买人心。

允禩在皇子中排行第八,爵位却不算高,是个贝勒。清制,皇子、皇孙的封爵凡四等,即亲王、郡王、贝勒、贝子。贝勒只算三等。排行在允禩前面的,三阿哥允祉、四阿哥胤禛、五阿哥允祺都封了亲王。六阿哥允祚在康熙二十四年即已去世,七阿哥允祐封了郡王。就连排在后面的十阿哥允䄉也封了郡王,因为允䄉的生母是贵妃。清代官闱之制,皇后以下,有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答应、常在七个等级。允䄉生母级别很高,仅次于允礽生母(皇后)和允祥生母(皇贵妃),因此得以封王。允禩的生母,却是辛者库贱人。辛者库是满语,翻译过来就是“洗衣房”,专门收容旗籍重犯的家属,从事各种贱役。贵长贱幼,这是礼法;子以母贵,也是规矩。允禩没什么话好说。但叙齿封爵刚好在他这里划线,他比允祐又只小一岁,心里便难免不平衡。

允禩因“出身不好”而受压抑,反倒激发了他奋发向上的精神。他人品出众,识量不凡,仪表端庄,风度儒雅,丝毫没有《红楼梦》中贾环那种猥琐卑劣,因此曾博得康熙的好感,十八岁即被封为贝勒,在被封的弟兄中是最小的一个。他又以仁爱自励,为人谦和有礼,倾心结交士人。于是,朝中大臣交口赞誉,说他“极是好学,极是好王子”。连康熙的哥哥裕亲王福全,都在康熙面前说他“有才有德”、“心性好”,这在允禩,可能是半主动半被动的事。说主动,是因为他知道“得人心者得天下”,要争夺储位,就得争取人心。说被动,则是因为他和其他皇子相争,本钱并不太多,惟一的本钱也就是人缘。

然而这个好人缘却害苦了他。

康熙在四十七年九月初四废黜太子后,忽然又在十一月下令朝廷满汉大臣各自举荐太子,明令除大阿哥允禔外,诸皇子均可入选。康熙还表示,大家看中谁,就立谁。结果不出所料,“得票”最多的是允禩。谁知康熙皇帝翻脸不认人,不但没有立允禩为太子,反而下令彻查是谁带头拥立允禩的。群臣开始还互相包庇,但哪里顶得住康熙的凌厉攻势?最后都查出来了:为首的是议政大臣、大学士马齐,次为康熙的舅舅兼岳丈佟国维,此外还有王鸿绪等人。康熙毫不客气,将马齐夺职拘禁,其弟革退,责令王鸿绪退休。保举允禩的人,全都讨了个没趣。

康熙此举简直蛮不讲理,他不立允禩的理由也很牵强。一是说他没有行政经验,二是说他曾经犯过错误,三是说他生母出身卑贱。没有经验可以积累,犯过错误可以改正,生母出身不好也可以改变,只要宣布除其贱籍就行,何况她已封了良妃!看来,不愿意立允禩才是真实的原因。但不立允禩也罢,为什么要加害于拥立者?拥立者提名允禩,乃是奉旨举荐。旨意只说不得推荐允禔,没说不得推荐允禩。所以举荐允禩,并非违旨。臣子并未违旨,皇上却已食言。明明说“众意属谁,朕即从之”,现在众意均属允禩,为何不从?岂非出尔反尔,全然不顾君无戏言的原则?

现在看来,康熙此举,是有预谋的,目的则是引蛇出洞。看看允禩到底有多大势力多大能耐。康熙原本是喜欢允禩的,后来逐渐对允禩不满,尤其不满其收买人心。康熙说:“八阿哥到处妄博虚名,凡朕所宽宥及所施恩外,俱归功于己,人皆称之。”这就使得一贯大权独揽惟我独尊的康熙极为恼怒,甚至扬言谁再敢说允禩一个好字,“朕即斩之”,因为“此权岂肯假诸人乎”!为了将允禩的真面目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也为了对允禩的势力进行一次火力侦察,康熙亲自策划导演了“推荐太子”这场戏,而且事先做了周密安排:一、祭告天地祖宗时,说“臣虽有众子,远不及臣(康熙对天地祖宗自称臣)”,实际暗示允禩也不合格;二、明令禁止诸皇子“邀结人心,树党相倾”,矛头所向十分明显;三、借一个名叫张明德的算命先生说允禩“后必大贵”一事,指斥允禩妄蓄大志,阴谋夺嫡,令将其锁拿,交部议处,实际上警示允禩,也警告“八爷党”。即便在举荐太子的前几天,康熙也一直在打招呼,在吹风。十月初一,他宣布:储君人选“朕心已有成算”,但不告诉大家,也不让任何人知道。十一月八日,他又说立谁为太子,“在朕裁夺”,全由他自己一人决定。有如此之多的铺垫,这才于十四日宣布举荐太子,而且同时下令马齐不得参预,意思实在再明白不过。可惜马齐等人利令智昏,硬是要把允禩送到火上去烤。康熙已经宣布他不准介入,他却按捺不住心头的兴奋,特地跑到内阁去制造舆论,说什么听说大家都举荐允禩呀!很显然是要利用自己的职权地位施加影响。鄂伦岱、阿灵阿、揆叙等人闹得更不像话。他们在自己手心写一个“八”字,见了朝臣就亮出来,等于是秘密串联了。这当然不能为康熙所容忍。其实,马齐等人只要稍微动点脑筋,就不难明白康熙的用心。又是“已有成算”,又是“在朕裁夺”,明摆着根本无须朝臣举荐,还瞎起什么劲?何况,康熙同时还说了“八阿哥允禩向来奸诈”这句话,应该说是打足了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