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杀代替写作

刚刚读完三岛由纪夫的传记《美与暴烈》,一时间实在难以消化一个绝美又凄厉暴烈的故事。我对三岛由纪夫的作品并不熟悉,但对这个人却充满好奇,就像不吃鸡蛋,却想知道那只下蛋的母鸡,想必很多人对于他也和我一样怀有相同的心情吧。在此之前,我大概知道这个男人的一些事,都是些泛泛的资料。所以翻开书,看到作者提供的一些照片,还是感到很震撼,尤其是其中的一张,是在他切腹前做演讲时被作者远远地拍摄下来的一张远景照片,照片中只有一群人和站在楼上的一个小小的人影。那个人影便是三岛由纪夫。照片下注释里写道:“正午,准点。三岛由纪夫走到了阳台上。他大步流星,走到最靠栏杆的地方。远远望去,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身影,一身棕色的盾会制服。下面的人只能看到他的脑袋,也能看到绑着的头巾,那轮鲜红的日出图案不偏不倚,正在他的眉心。他一跃而起,站到了扶栏上。于是,瘦小而结实的身形终于完全显露在大家面前。制服上的铜纽扣反射着十一月的阳光。双手戴着显眼的,雪白色手套,但上面的血迹也同样触目惊心。几分钟后,他便切腹自杀了。”

作为平冈八威出生,最后以三岛由纪夫的身份死去的这个男人的一生,是从一出生就注定了要自杀的吧。从小体弱多病,被奶奶圈养在二楼里不让见母亲,不让下楼,身材矮小,内心自卑,服兵役的时候当了逃兵的少年,一定是从小就有过无数次自杀的念头的。他对青春的沉迷,对肉体的热爱,让他很想在年轻的时候就死去,但是他没有这么做,在成为三岛由纪夫之后,他曾经在散文《空白的作用》中写道:“我胆小,不能自杀。但这种丑恶滑稽的念头,我总是拿它没办法,实在讨厌,所以我就用写小说的方法来代替自杀。”这句话直白坦率得令我惴惴不安,我在自己的小说里也写死掉过一些人,曾经有读者问我,为什么在你最初的小说里总是有人会自杀?现在我承认他们都是代替我青春壮丽而死的,也许很多写作的人本都在用写作代替自杀,或者说用写作尝试一遍一遍地讨论那个盘桓在头脑中的疑问:我是否应该自杀?等到有一天写完了,写作的魔力消失了,我们发现写作同样是虚无的,并最终都看破了这虚无,于是有的人选择活下去,而另一些人就真的去死了。

在三岛由纪夫最后的日子里,写作的魔力已渐渐地褪去,童年时内心种下的虚无之境慢慢弥散,即使作为一个作家如日中天,这样的成就也无济于事,军国主义只是精神上的替代品,但那不能代替他死,反倒促成了他的自杀。人们普遍认为是极端的军国主义促使他自杀的,其实很多军国主义者并没有像他这样自杀,所以我认为,他是因为本来就想自杀,所以才这么干的。因为自杀是他的童年梦想,是他未完成的英雄梦,他本来就想死得轰轰烈烈,想了很多年,所以才这么干的吧。中国有句成语,叫知行合一,钱锺书老先生曾经说过,只有禽兽是天生知行合一的。三岛由纪夫当然不是禽兽,他从一个懦弱少年渐渐成长为一个具有行动力的男人,靠自己坚定的毅力塑造了希腊雕塑式的身体。他也从只能用写作来代替自杀的知性的世界,慢慢地开始向肉体行为的感官世界过渡,他拍的照片,扮演的戏剧角色,对自己的形象的塑造,都注定了他最后对行为表达的热爱不亚于对文字表达的热爱。但是他的灵魂深处有太多的矛盾,一方面看重名利,一方面又极度虚无,肉体日渐强大,内心却依然自卑,因为渴求却得不到而始终焦躁不安。活得知行合一是不太可能,这世界上没有人可以活得知行合一,也许只有通过死,才能达到他所希望的知行合一吧。

所以别人的自杀都只是一死了之,三岛由纪夫的自杀方式却是如此的惊世骇俗。前文提到过米兰·昆德拉的《不朽》,在描述一个宣称要自杀的女人的时候,昆德拉说:“她并不是想离开,她想到自杀仅仅是因为这对她说来是一种‘留下来’的方式,留下来跟他在一起,和我们在一起,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昆德拉还认为,人人都对“不朽”有所追求,有的人靠传宗接代,有的人靠工作或者创作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这其中的区别只在于追求大的不朽和小的不朽。三岛追求的是大的不朽,所以即使永远地离开了,也要留下些什么,他想要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这种对不朽的追求,仅仅靠写作是无法满足的,身为一个作家,他太知道文字这东西,是如何被人们迅速地遗忘,所以他选择这样结束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