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或者流浪汉(第2/2页)

那种速度感,有点像当年上高中的时候的英文卷子里那大段大段的阅读理解,老师总是说,遇到不认识的单词,要跳过去,要一直往下看,于是,我们一直往下看,因为往下看成为唯一能做的事情,于是就看出来了速度感,我们的脑袋里带着速度感和一堆认识的和不认识的单词儿、一堆碎片儿去做完形填空,判断对错,一通瞎蒙。好像一个人往山下跑的速度感,你停不下来,刹不住车,遇到石头跳过去,碰到树杈赶紧一低头,摔倒了继续滚下去。在卡通漫画里,描述速度感的语言就是:@#%×&……这是不是和读王朔的小说感觉有些像?

最后,我们到了山下,终于可以停下来了,我们发现自己,鼻青脸肿,双腿发抖,呼哧带喘,十道选择题只蒙对了五道。考试不及格,回家挨一通胖揍,然后你就消停了。

看完《在路上》之后,我想王朔所追求的速度感,大概就是出自凯鲁亚克。怎么说即代表着说什么,我不知道《我的千岁寒》干吗要搞速度感,但是《在路上》用文字所制造出来的速度感,那种世界在你耳边永远退后、风驰而逝的感觉,难道还有能比凯鲁亚克描述得更模糊却表达得更清楚的吗?所以我说它并不适合很多读者,因为对于习惯传统小说叙述方式的读者来说,读小说是想听人讲故事,更习惯的是细嚼慢咽、反复回味、边读边想的过程。一个无法割舍这些爱好,习惯于如此阅读节奏的读者,是很难体会以及跟上这种文字的速度感的。

他把十二英尺长的临摹纸黏在一起,左边留出空白,裁成能放进打字机里的尺寸,成了一个连续不断的卷筒纸。不停地打字。汗流如注,然后他把湿乎乎的衬衫晾了一屋子,最后用一个星期的速度写完了这本传世杰作。

而我连滚带爬,跌得鼻青脸肿地跟着凯鲁亚克一路狂奔过来,仿佛看到身后自己的零件撒了一路,但那种极速狂飙,透不过气来的兴奋,真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带劲儿,你要往下读,往下读,一直往下读,不要咬文嚼字,不要挑剔,不要思索人生,不要追问这他妈的到底有什么意义,这才是这本书正确的阅读方式。至于那些细节的问题,我真的没有注意到,看到有人看不懂,干脆去讨论翻译者的个性问题,翻译风格问题,感觉莫不是在开玩笑吗?难道你要我在路上以180迈狂飙的时候停下来数清楚路边的每一棵树?我仿佛看到了一帮在路边围着一棵树照相的游客,但是,不管他,我要疾驰而过,疾驰而过……

然后,我想告诉你,我突然累了,不想再说了,也不知道怎么结束这样的一篇文章了,那就让它到这里戛然而止吧,像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情都会没头没脑地结束一样,像萨尔就那样草率地和老莫里亚蒂告别,从此再也没见过一样。一脚刹车,这里就是路的尽头。一切都结束了。

但是有的人,将在我们心中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