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姆(第4/4页)

“我们懂得凡人皆有死……这句话对于我就不再只是一个逻辑命题。”毫无疑问,作家开始“总结”之初,已经面临着世人谁都无法逃脱的命题。真实的情况是,这部书出版成书后,作家又活了近三十年才去世,这是不是对作家开始“总结”之初,便弥漫本文中的某种悲哀,构成一种嘲讽?

其实,即使构成嘲讽,也不能就肯定它因此失去了光彩。好的作家与死亡命题似乎是天地造就的孪生兄弟。当毛姆先生坚信自己是一个重要人物,可以死而复生以后,肯定能提供给读者亘古不变的灵魂深处的东西。灵魂深处又有些什么?

谁都无法准确表述出来。灵魂与世间的关系是圆周率π中,小数点以后那些毫无规律无法言尽的数字。毛姆先生开篇又说因为写小说的缘故,他已经将生平经历过的真实事件与虚构事件混淆了,所以,在他即将写出的后面的所有事件中——只有这点可以肯定——事件已远不如灵魂的动荡重要。 【鲁一玮】

  1. 校对者注:上海译文出版社之周煦良译本作《刀锋》。
  2. 此处指1899—1902年英国发动的英布战争,最后使布尔人成为英国的臣民。但是英军暴行使英国人民对统治阶级深感不满。毛姆把“英布战争”视为英帝国崩溃的开始。(参考特得·摩根《毛姆传》英文版第73页起)。
  3. 汉弗莱·沃德夫人,玛丽·奥古斯塔·阿诺德·沃德(Mrs. Humphry Ward,1851—1920)的笔名,写过很多本小说。她的长篇小说《罗伯特·埃尔斯梅尔(Robert Elsmere)》(1888)体现了她的观点,即靠加强基督教的社会使命并丢弃它宣扬奇迹的成分,基詧教是可以得到复兴的。
  4. 艾·戈斯(Edmund Gosse,1849—1928),英国诗人,文学批评家。
  5. 阿尔加侬·查尔斯·斯温伯尔尼(Algernon Charles Swinburne,1837—1909),英国诗人,文学批评家。他主张无神论,同情意大利民族独立运动和法国大革命。诗作有唯美主义倾向。
  6. 乔治·梅瑞狄斯(George Meredith,1828—1909),英国诗人、小说家。他写有二十多部小说和七本诗集。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利己主义者》(1879),以心理分析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