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雪林(第4/5页)

女人结婚之后,一心对着丈夫,若有了孩子,她的恋爱就立刻换了方向。尼采说:“女人种种都是谜,说来说去,只有一个解答,叫做生小孩。”其实这不是女人的谜,是造物主的谜,假如世间没有母爱,嘻,你这位疯狂哲学家,也能在这里摇唇弄笔,发表你轻视女性的理论么?女人对孩子,不但是爱,竟是崇拜,孩子是她的神,不但在养育,也竟在玩弄,孩子是她的消遣品。她爱抚他、引逗他、摇撼他、吻抱他,一缕芳心,时刻萦绕在孩子身上。就在这样迷醉甜蜜的心情中,才能将孩子一个个从摇篮尿布之中养大。养孩子就是女人一生的事业,就这样将芳年玉貌,消磨净尽,而匆匆到了她认为可厌的中年。

青年生活于将来,老年生活于过去,中年则生活于现在。所以中年又大都是实际主义者。人在青年,谁没有一片雄心大志,谁没有一番宏济苍生的抱负,谁没有种种荒唐瑰丽的梦想?青年谈恋爱,就要歌哭缠绵,誓生盟死,男以维特为豪,女以绿蒂自命;谈探险,就恨不得乘火箭飞入月宫,或到其它星球里去寻觅殖民地;谈革命,又想赴汤蹈火与恶势力拼命,披荆斩棘,从赤土上建起他们理想的王国。中年人可不像这么罗曼蒂克,也没有这股子傻劲。在他看来,美的梦想,不如享受一顿精馔之实在;理想的王国,不如一座安适家园之合乎他的要求;整顿乾坤,安民济世,自有周公孔圣人在那里忙,用不着我去插手。带领着妻儿,安稳住在自己手创的小天地里,或从事名山胜业,以博身后之虚声;或丝竹陶情,以写中年之怀抱;或着意安排一个向平事了,五岳毕游以后的娱老之场。管它世外风云变幻,潮流撞击,我在我的小天地里还一样优哉游哉,聊以卒岁。你笑我太颓唐、骂我太庸俗、批评我太自私,我都承认。算了,你不必再同我啰嗦了,因为我已是一个中年人了啊!

不过我以上所说的话,并不认为每个中年人都如此,仅说我所见一部分中年人呈有这种现象罢了。希望中年人读了拙文,不致于对我提起诉讼,以为我在毁坏普天下中年人的名誉。其实中年才是人生的成熟期,谈学问则已有相当成就,谈经验则也已相当丰富,叫他去办一项事业,自然能够措置有方,精神灌注,把它办得井井有条。少年是学习时期,壮年是练习时期,中年才是实地应用时期,所以我们求人才必求之于中年。

少年读古人书,于书中所说的一切,不是盲目的信从,就是武断的推翻。中年人读书比较广博,自能参伍折衷,求出一个比较适当的标准。他不轻信古人,也不瞎诋古人;他绝不把婴儿和浴盆的残水都一起泼出;他对于旧殿堂的庄严宏丽,每能给予适当的赞美和欣赏。若事实上这座殿堂非除去不可时,他宁可一砖一石、一栋一梁,慢慢地拆,材料若有可用的,就保存起来,留作将来新建筑之用,绝不卤卤莽莽地,放一把火烧得寸草不留,后来又有无材可用之叹。少年时读古人书,总感觉时代已过,与现代不发生交涉,所以恨不得将所有线装书一齐拋入茅厕;甚至西洋文艺宗哲之书,也要替它定出主义时代的所属,如其不属他们所信仰的主义和他们所视为神圣的时代,虽莎士比亚、拉辛、贝多芬、罗丹等伟大天才心血的结晶,也恨不得以“过时”、“无用”两句话轻轻抹煞。中年人则知道这种幼稚狂暴的举动,未免太无意识,对于文化遗产的接受也是太不经济,况且古人书里说的话就是古人的人生经验,少年人还没有到获得那种经验的年龄,所以读古人书总感觉隔膜,到了中年了解世事渐多,回头来读古人书又是一番境界,他对于圣贤的教训、前哲的遗谟、天才血汗的成绩,不像少年人那么狂妄地鄙弃,反而能够很虚心地加以承认。

青年最富于感染性,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到了中年,则脑筋里自然筑起一千丈铜墙铁壁,所以中年多不能跟着时代潮流跑。但据此就判定中年“顽固”的罪名,他也不甘伏的。中年涉世较深,人生经验丰富,判断力自然比较强。对于一种新学说新主义,总要以批评的态度,将其中利弊,实施以后影响的好坏,仔细研究一番。真个合乎需要,他采用它也许比青年更来得坚决。他又明白一个制度的改良、一个理想的实现,不一定需要破坏和流血,难道没有比较温和的途径可以遵循?假如青年多读些历史,认识历来那些不合理性革命之恐怖、那些无谓牺牲之悲惨、那些毫无补偿的损失之重大,也许他们的态度要稳健些了。何况时髦的东西,不见得真个是美、真个合用。年轻女郎穿了短袖衫,看见別人的长袖,几乎要视为大逆不道,可是二三年后又流行长袖,她们又要视短袖为异端了。幸而世界是青年与中老年共有的,幸而青年也不久会变成中老年,否则世界三天就要变换一个新花样,能叫人活得下去吗?还是谢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