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新亚书院(续一)(第6/7页)

 

又一日,艾维来告,卢定返美,即为新亚建校舍事多方接洽。顷得福特基金会应允捐款。惟香港不在该基金会协款地区之内,故此事在美惟雅礼,在港惟彼与余两人知之,向外务守秘密,以免为福特基金会增麻烦。余初意拟在郊外觅地,屡出踏看。遇佳处,又因离市区远,各教师往返不便。而大批造教授宿舍,则财力有限,又妨学校之发展。最后乃决定在九龙农圃道,由港政府拨地。建筑事均交沈燕谋一人主持。忽得港政府通知,港督葛量洪不久即退休,在其离港前,盼能参加新亚校舍之奠基典礼。遂提前于一九五六年一月十七日举行新校舍奠基典礼,而建筑则于五六年暑后落成迁入。

 

某日,福特基金会派人来巡视,极表满意。余询其意见。彼谓,全校建筑惟图书馆占地最大,此最值称赏者一。课室次之。各办公室占地最少,而校长办公室更小,此值称赏者二。又闻香港房租贵,今学校只有学生宿舍,无教授宿舍,此值称赏者三。即观此校舍之建设,可想此学校精神及前途之无限。余曰,君匆促一巡视,而敝校所苦心规划者,君已一一得之,亦大值称赏矣。

 

嗣后学校又有第二第三次之兴建,此不详。

 

 

一九五五年春,哈佛雷少华教授来嘉林边道访余,沈燕谋在旁任翻译。余谈新亚创校经过,谓斯校之创,非为同人谋啖饭地,乃为将来新中国培育继起人才,雷少华极表赞许。余谓,惟其如此,故学校规模虽小,同时已创办了一研究所。科学经济等部分优秀学生,可以出国深造,惟有关中国自己文化传统文学哲学历史诸门,非由中国人自己尽责不可。派送国外,与中国人自己理想不合,恐对自己国家之贡献不多。惟本校研究所规模未立,仍求扩大。雷少华提声道是。谓君有此志,愿闻其详,哈佛燕京社或可协款补助。余言,新亚同人对原有研究所只尽义务,未受薪水。依香港最近情势,大学毕业生即须独立营生,故办研究所,首需为研究生解决生活,供以奖学金。以当前港地生活计,一人或一夫一妇之最低生活,非港币三百元,不得安心。正式创办最先仅可招收研究生五六人,此下再相机逐年增添。雷少华谓此款当由哈燕社一力帮助,君可放手办去。余谓尚有第二条件,雷默然良久,问复有何条件。余答,办研究所更要者在书籍,前两年日本有大批中国书籍可购,新亚无经费,失此机会,但此下尚可在香港络续购置,惟已无大批廉价书可得。雷谓此事诚重要,哈燕社亦当尽力相助。余又谓尚有第三条件,雷甚表诧异之色,谓更再有第三条件耶?君试再续言之。余谓新亚办此研究所,由哈佛出款,一切实际进行则新亚自有主张,但须逐年向哈燕社作一成绩报告,始获心安。故创办此研究所后,即宜出一学报,专载研究所指导同人及研究生之最近著作与研究论文,可使外界知此研究所之精神所在,亦为全世界汉学研究添一生力军,亦即为哈燕社作报告。此事需款不巨,但为督促此一研究所向前求进,亦不可缺。雷频频点首,告余,君可照此三项具体作一预算,当携返哈佛作决议。是晨十时起,谈至十二时,余偕燕谋在街上一小餐店与雷少华同膳而别。

 

新亚已先得亚洲协会之助,即在太子道租一层楼,作办研究所之用。但艾维不久即离亚洲协会,此事遂无发展。至是,始为新亚创办研究所之正式开始。

 

新亚研究所在先不经考试,只由面谈,即许参加。或则暂留一年或两年即离去,或则长留在所。自获哈燕社协款,始正式招生。不限新亚毕业,其他大学毕生生均得报名应考。又聘港大刘百闵、罗香林、饶宗颐三人为所外考试委员,又请香港教育司派员监考。录取后修业两年,仍须所外考试委员阅卷口试,始获毕业。择优留所作研究员,有至十年以上者。

 

哈佛燕京社先于五四年,来函邀请新亚选派一年轻教师,在三十五岁以下者,赴哈佛访问。询之港大,并无此事,乃知在港惟新亚一校获此邀请。以新亚教师无年轻合格者,姑以年长者一人亦曾留学美国者,商其同意应之。哈佛以不符条件,拒不纳。翌年,又来函邀,遂以新亚第一届毕业留为研究生者余英时以助教名义派送前往。一年期满又获延长一年。又改请加入哈佛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是为新亚研究所派赴国外留学之第一人。后又续派研究所何佑森、罗球庆、孙国栋等赴哈佛访问。

 

又一年,美国西雅图大学德籍教授某君来新亚,已忘其名。告余,倘新亚派学生赴彼校研究所,可获优遇。遂派余秉权前往。任萧公权助教,得该校学位后,归港任教港大中文系。嗣又赴美任某资料中心主任,出版及宣扬华文书籍亦历有年矣。此后新亚研究所及大学部学生远赴美欧及日本各国游学及任职者,不胜缕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