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第4/8页)

更具威胁性的是北方草原民族的侵略。譬如,在东晋到南北朝(316年—589年)时期,中国北方的文化水平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人口最少时仅有数百万,许多北方地区的汉语都绝迹了。而就对武术传承的破坏性影响而言,长达半个世纪的宋元战争(1234年—1279年)是最为显著的。大批优秀的武术家——包括当时最负盛名的“北方游侠”郭靖——死于惨烈的战争,许多古老的流派被灭绝,珍贵的武学典籍亡佚,导致13世纪下半叶的武术世界出现了明显的断代。在元帝国建立后,蒙古政府进一步禁止汉人习练武术,尽管蒙古人的统治维持了不到一个世纪,但是悲剧性的后果已经造成:此后的武学水平,像其他许多文化领域一样,再也没有恢复到宋代时的高峰。

但是,如果比起西罗马帝国的覆灭以及一千年后东罗马帝国被土耳其人所攻陷后的遭遇,或者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和蒙古人对印度长达近九个世纪的统治而言,中国文明在蒙古帝国统治下所遭到的损失仍然是可以忍受的。以宗教的名义,中国的武学仍然继续传承着,并且进入了门派政治时期,最终,蒙古人的统治被武术家所领导的革命推翻。4总体而言,中国文明历史的战争之频繁不逊于其他任何文明,而其传承之悠久和连续却超过大多数现存文明。可以说这一特征就是武学得以在中国,而且仅仅是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性的条件。

中国武学的基本特质和类别

在进入正文之前,我们需要花一些篇幅对中国武学的基本特质和分类进行概述。首先要说明的是,本书并非关于武术科学本身的研究,而是考察在其影响之下的中国社会和历史。但是西方读者应当对中国武学本身的特质有基础性的认识,否则在本书中所叙述的历史可能在很多方面都显得无法索解。

中国人对于武学有着非常具体精细的分类,我们不拟在此详细讨论。一般说来,武学就是用于身体格斗的知识和技巧。它本身可能建立在非常深邃玄妙的哲学和神学理论上,但是无论其意蕴涉及到人类生活的何种层面,用于格斗始终是其根本目的。太极拳这样的普及性拳术,被人仅仅视为锻炼身体的某种柔和的体操,但历史上有很多记载,证明这种拳术足以在几秒钟内折断敌人四肢的骨骼,或者让敌人在几个小时的时间内,逐渐耗尽体力而倒毙。

但是,并非所有的武学都直接用于格斗。大体而言,武学可以分为“能力培养”和“格斗技巧”两类。二者的关系类似于军队的技术装备水平和采用的具体战术。缺少骑兵的军队,势必难以采取蒙古骑兵的骚扰作战,正如没有飞行器的军队无法进行空袭。同样,如果掌握了威力惊人的武器,之前的精巧战术也就成为多余:当代美军在轰炸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时候,自然无须汉尼拔的“坎尼(Cannae)”战术。5武术家的基本能力,主要是力量、速度和准确度三个方面。对各个方面,不仅可以在实战性的训练中得到增强,还有许多专门的培养方式。依照培养方式的不同,就产生了外家(the external school)和内家(the internal school)两个主要学派。

外家学派的基本思想相当简单,即各种能力可以通过相关的训练而得到培养:如果你想要自己有力量,就去练习举重,如果想要速度快,就去练习跑步,如果想要准确性高,可以练习掷飞镖或打靶。简而言之,我们每天在健身房和运动场所实践的就是外家学派的思想,无论在东方和西方都卓有成效。在中国有个著名的故事可以突显这一点:少林寺的青年僧侣们被要求每天从一棵大约三英尺高的小树苗上跳过去,最初这显得轻而易举,然而小树不断地长高,而学生们也在不知不觉中每天都跳得更高一些。到了两三年后,一个优秀的僧人就可以轻易地从七八英尺高的树上跃过,或许超过今天的世界纪录。

内家学派则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并不排斥外在的训练,但是更注重于静坐、默思和呼吸吐纳等似乎完全与格斗能力无关的行为和体验。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内向反思实现对身体和意志的精确控制。

为了正确理解这一点,读者可以尝试着自己盘膝静坐一个小时,让自己的心灵沉静下来,结果往往是很快就感到心烦意乱无法忍受。我们会有一种想要摆脱静坐,让身体动起来的冲动,必须活动自己的肢体才会感觉舒适。这一点观察表明,在我们身上,身体服从心灵的命令的表现只是一种肤浅的假象,心灵不仅对于身体的控制能力极为薄弱,而且常常被后者的各种微妙需要所左右。内家学派的训练就是为了实现心灵对身体的绝对精确控制,或者,摆脱这种二元论的表述,用中国哲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天与人的融合”:心灵和身体的完全融合和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