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北京:我身边人们的生活(第3/5页)

在评论部内部曾有一个栏目向工作人员问过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还没走?”回答是多种多样的:

“还没累死呢!”

“还没过瘾,走什么走!”

“我喜欢这个职业和我的同事们。”

“自己骗自己个儿。”

“在这里,似乎总也达不到理想的目标,于是我留下了。”

“累傻了。”

“因为理想还不曾破灭。”

“希望大于失望。”

“因为还不是走的时候。”

……这最后一句回答最让我提心吊胆,和评论部的感情经过六年多日子的磨合,有爱恋,有惯性使然,有各种各样的理由,难以说出个“走”字,但还是盼着在这个由流动人员组成的大集体中,道路的前方一定要永远有着理想之花的影子,这样路上不管有怎样的坎坷和艰难,行走的人才会不停地向前。如果哪一天,这条路的前方已没了理想的百合花,那就到了大家该说再见的时候,希望永远没有这一天,永远都不是走的时候。

只是,不知大家现在的小日子过得怎样,也许都会经常怀念那有酒有烟有彻夜长谈有面红耳赤的日子吧?青春不会再来,流浪的脚步慢慢停歇,但精神的流浪却永不该停止,否则,我们这一代人很快就会成为后面追赶者走向成功的祭品。

我很庆幸,能与敬一丹、水均益、方宏进和崔永元成为搭档,我想我们有很多共同点。比如:都不是一开始就干上电视;都不是北京人;都结婚了,还都没离;都有一个孩子,都酷爱着孩子;一般都喜欢下班回家……

大姐敬一丹 我们习惯称敬一丹为敬大姐,这不仅是因为她在我们五个人中年岁最大,还因为她的确是大姐的样子。

我从没有见过敬大姐穿过不得体的衣服,平日里很少听敬大姐谈论时尚等话题,但她在生活之中和出镜的时候,穿着搭配却总是觉得没有比这样穿更合身的了。

敬大姐的心很软,即使是批评性的报道她也是商量的口吻,而在采访针锋相对要提一些尖锐问题时,敬大姐总是狠不下心来,这使得敬大姐在我们这个经常流露出“尖酸刻薄”的团队中多少显得有点儿与众不同。

而对于观众来说,敬大姐就比我们几个人值得信赖得多,因此收到的各种信件是最多的,也因此看到敬大姐求人办事,但从不是为她自己,而是为别人。求敬大姐办事有一点让人印象深刻,你把事儿跟她说了,几天之中,她都没有跟你谈起这件事,你以为敬大姐忘了,几天以后,她把办好了事的结果告诉你,然后和你聊起其他话题,让你说感谢的机会都没有。

平和宽容的敬大姐也有发火的时候。记得有一次我们五个人出去签名售书,读者很拥挤,秩序也很乱,维持秩序的一位小姐冲一位观众很不客气地发了火。这个时候敬大姐发话了:你客气一点儿好不好?目标当然是冲着那位维持秩序的小姐。我知道敬大姐绝不会拍桌子瞪眼睛,但语气突然严厉起来就是她发火的象征,我甚至感到:这比那种真正的发火还要有震慑力。

敬大姐还是一个容易被普通人和普通人中间的感情所打动的人。她关注民工关注孩子关注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我虽然几年之中没有见过敬大姐掉眼泪,却经常感受到她在讲述某件事情心头一软的时候。

我时常能感觉到外在很柔和的敬大姐骨子里却很坚强。当初从黑龙江向外考研究生的时候,几次挫折又几次坚持,终于见到成功的那一天。从广播学院任教到电视台当主持人,从经济部到评论部,敬大姐的每一步都走得准确并坚定,这不能不让我佩服她的判断。想当初敬大姐在经济部已经闯开了一片天地,也开办了中央电视台第一个以主持人名字命名的栏目《一丹话题》,但敬大姐依然敢把这一切都抛掉,来评论部重闯一片天地,这是一种有勇气的赌博,并且敬大姐赢了,也因此,敬大姐在我心中的形象从来就不是柔弱的,“大姐”这两个字叫起来更带上了一种佩服的含义。

很少见到敬大姐挣扎与痛苦的样子,也很少听敬大姐沉重地讲过去的事,做节目也好做社会上的很多事也好,敬大姐好像总是很轻松很自然的样子。敬大姐的内心冲突在哪里,对于我是个谜,或许将来只有敬大姐自己才能破解。

不过有时也看得出来,敬大姐在我们这些年龄小她好多的小弟身上,感受到自己作为大姐的一种压力感。但是没有关系,春天过了从来不是秋,何必为年龄发愁。主持人这个行当应当是越老越吃香,与其我们或下一代主持人熬到年岁大一点时才真正做到成熟,不如敬大姐就先给我们做一个榜样,更何况,总和年轻人待在一起的敬大姐,想老是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