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电视:略显偶然的相遇(第5/5页)

回到北京,制片人时间亲自编了这个片子,我也很快写完了解说词,在一种内心情感的触动下,合作顺利结束。在《东方时空》开播百天的时候,特别节目播出了。很多天后,在新的工作中忙碌的我已经忘记了这件事,忽然却接到我们组编导乔艳玲的电话:“小白,你因为赵克清那个片子获得了《东方时空》第一次内部评奖中的最佳主持奖!”在电话中我半天没有反应过来,不是因为获奖的激动,而是在电话里反问这条消息的内容:“什么?我是主持人?”这的确是我当时的提问,因为我从来只认为自己是个记者,主持人这个称谓离我这种人太远了,但当这个奖项来临,我才知道,自己走上了一条另外的路,前途是凶还是吉都得继续往下走了。

我忘不了青藏之行,忘不了赵克清,忘不了草原上的那一夜,因为这次拍摄及后来所获得的肯定,帮助我下了最终走上电视路的决心。

几年之后,回头看当初的情景,最该跳出的词语应该是“感谢”和“无心”两个。感谢是自然的,小崔、时间、我的诸位同事,怎么就能在当初,在那个本来没有我们这些人位置的舞台上,把我们推了上去,还取得了不错的结果呢?这是一种眼光,是一种更前卫的意识,还是一种赌博?跳出我个人的利益,我们必须感谢最初《东方时空》的与众不同,从主任孙玉胜到制片人时间,从当时还在外围的崔永元到我们身边的摄像,他们放弃了传统的选择标准,用新的方式和新的概念来把另外一群人聚集在身边,于是,电视的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画面上一种新的语言诞生了。当创业在今天已经成为历史,我庆幸自己当初赶上了这辆头班车,更让人兴奋的是,在这头班车上大家一起在做一件和改变有关的事儿。

而说到“无心”这两个字,倒似乎更像是一种感悟。当初走进电视是无心的,也许干什么事情都需要一点儿无心。正因为无心,抱的希望不大,失望也就不大;正因为无心,没有刻意地钻营与设计,我只能本本分分地做自己,少了表演,多了自然,少了模仿,多了本色。最后倒因为这种无心,使自己在没有什么压力的情况下一步一步上了电视路。

但愿以后好多事,自己也能平静地“无心”去做,最后能否成功其实并不重要,上路时的轻装才最珍贵。